当前,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向前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动能来推动。必须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打造具有安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8月28日至29日,省政协召开十三届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暨“科学谋划‘十五五’重点产业发展,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专题协商会。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出席开幕会,与委员们共商产业发展大计。
奋进的“底气”
合肥科学岛“人造太阳”再创纪录,实现可控核聚变千秒稳定运行;中国首次实现万公里星地量子通信,直达南非;“祖冲之三号”问世!再创全球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这些重大原创科技成果,都诞生在今年的安徽。
回顾安徽过往发展,不少人用“过去靠创新起家,现在靠创新发家”来形容。多年来,第一资源、第一生产力、第一动力在江淮大地交织澎湃,滋养出一个拔节生长的安徽。
前不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安徽省2025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下半年工作意见的报告》。报告显示,全省经济运行顶住压力、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一季度全省生产总值增长6.2%,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居第3位。以工业为例,前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4%,居全国第7位、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第1位。其中,汽车产量达123.6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61.3万辆,双双位居全国首位。

8月15日,位于芜湖三山经济开发区的玉柴联合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内,工人在发动机生产线上有序作业。程依宝 摄
稳中有进、“全国首位”,折射安徽发展“底气”。“经济向好、结构向优、动能向新,外界对安徽‘十四五’给予了高度评价,特别是对安徽制造业发展的认可,让我们更有了底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在会上满怀信心地说。
夯实“底气”,激扬奋进力量,人民政协有担当。今年,省政协根据年度重点民主协商计划,将会议聚焦“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为我省制定“十五五”重点产业发展规划资政建言。
会前,省政协组织调研组和广大委员围绕主题深入开展调研,形成了一批高质量调研成果。主题报告总结了“十四五”以来安徽扎实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十个方面成效,分析我省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做好“新”文章,培育具有领先优势的新兴支柱产业;做好“强”文章,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做好“补”文章,构建更加完整全面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等三个方面建议。
委员们认为,经济持续发展的韧性、信心,在当下,更在未来。必须要抢抓机遇,直面挑战,坚持好的方法路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具有安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做足“新”文章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必须聚焦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将创新势能加快转化为产业动能。
安徽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列为我省重点推进的十大新兴产业之一,包括机器人在内的高端装备在“十四五”期间获得了突破性发展和爆发式增长,成为十大新兴产业中首个破万亿元的产业。陆晓华常委分析我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存在的基础研发与核心部件自控不足、集群发展的聚合和裂变不够、品牌国际影响力亟待提升等问题,提出锻造核心驱动力、提升产业集群能级、攀升全球价值链、提供精准政策支持等4个方面的对策建议。张东委员围绕我省机器人产业关键技术仍存短板、应用场景与生态开放不足、安全和伦理规范体系尚不健全等薄弱环节,提出聚力攻关核心技术,破解行业瓶颈;打造场景开放平台,构建供需对接生态;建立身份信息统一管理平台,健全安全认证和风险预警机制等建议。
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也是高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十五五’亟需以新材料突破‘卡脖子’瓶颈,为汽车、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升级注入‘材料动能’。”席峰委员提出,要进一步强化战略引领,将先进金属材料、新型建材等纳入省“十五五”规划主攻方向,通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支持龙头企业组建产业链联盟等,进一步打造先进新材料产业集群。

8月18日,位于合肥市肥西县的江淮汽车尊界超级工厂内的自动化焊接生产线。范柏文 摄
生物制造被视为制造领域的“工业革命”,是产业转型升级的“绿色动力”。“我省生物制造产业发展在全国起步较早,在部分细分赛道技术领先、竞争力强,但还存在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产业链协同不足、创新转化效能低等问题。”王珩常委提出,要强化创新攻坚、健全中试体系、夯实政策支撑、培育产业生态。
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是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从现有条件看,安徽发展低空经济有优势,必须要加强统筹、前瞻布局,抢占产业发展先机。”陆峰常委建议,要坚持全省一盘棋,统筹协调低空经济发展的重大事项,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低空产业布局、拓展综合应用场景,推动我省低空经济振翅高飞。
“近年来,全国光伏产业处于深度调整期,产业下行趋势明显。但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光伏行业发展前景依旧广阔。 ”孙军委员提出应当坚定信心,精准把握产业发展的周期规律,以技术创新巩固优势、以融合创新抢占先机,推动光储产业稳得住、走得远。
“我省近年来在未来产业新赛道上抢先布局,虽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但由于未来产业系前沿技术驱动,当前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和产业化初期,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合肥产业研究院院长王文松认为,打造一个适宜未来产业发展的生态系统至关重要,其中中试平台、场景应用、资本赋能、标志性产品是关键。
韩冰委员聚焦科技产业金融协同发展中出现的成果转化效率低,科技企业融资难,产业链关键环节存在短板,科技金融生态不健全等不足,从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优化科技金融供给、强化关键环节攻关、完善科技金融生态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短板产业补链
“要立足优势、挖掘潜力、扬长补短”“坚持锻长板、补短板相结合”“抓紧补短板、锻长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锻长板与补短板问题。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举措。“与山东、河南这些农业大省相比,我省农产品加工业较为薄弱。“宁井铭委员认为,要引育行业科创精英和企业领军人才,组建开放式技术创新平台;集中扶持牵引性领军企业、重点产业化联合体和优势产业集群联盟;动态储备一批技术攻关、企业生产、领衔单品等重大项目,突出机制升维,切实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深度转型升级,助力“十五五”农业强省建设。
新型消费相比传统消费更加注重消费者情绪价值,已成为消费增长新空间和提振内需新动能。秦金根常委提出,在研判新赛道、新机遇的基础上,聚焦“有说头、有看头、有赚头”,建议我省大力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宠物经济、国潮经济、谷子经济、新型文旅、赛会经济、善经济等八大新型消费。“应抢抓需求和政策风口,以城市更新为契机,深化供给侧改革,在‘十五五’期间加速发展适老化产业。”章松委员提出,要坚持全域统筹,加快制定省级适老化产业发展中长期专项规划,以“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为目标,围绕城市更新中的适老化改造方向,明确重点领域、空间布局和实施路径。

8月16日,在安徽省阜阳市城南新区双清湾水街内,许多市民及游客在“大戏台”旁观看文艺演出。王彪 摄
生产性服务业被誉为“工业保姆”。张德进委员聚焦我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深度不足、质量不高、动力不强,出现的价值链提升缓慢、高端服务供给乏力、要素赋能有待深化等现实问题,提出高标准建设现代化服务型制造集聚区、系统性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态、全方位强化“两业”融合的要素支撑、多维度支持企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等建议。
在拥有着优质科创基因和产业土壤的安徽,民营企业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聂磊常委结合我省民营经济发展情况,提出要进一步通过完善履约践诺机制、优化金融服务等措施,积极引导科技领军型民企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中小科技开放等,推动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立足本地辩证看,方能找准改革发展的着力点。会上,13名委员先后建言献策,并形成149篇调研报告,涵盖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多个领域。委员们认为,科学谋划“十五五”安徽产业发展,必须进一步突出创新引领、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建设等重点发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建议站位全局、聚焦精准、务实管用,很有参考价值。”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给予高度肯定,并表示省政府将认真研究吸纳,把良策融入“十五五”规划编制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