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母校的窗(第二辑)

作者:招生就业处 时间:2007-10-30 点击数:

我是母校的窗
上 篇 年轮奉献给岁月
童 鹏
年轮奉献给岁月
1998年的金秋季节,带着家人的殷切嘱托和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憧憬,我来到了这所百年师院。初来乍到,短暂的新鲜劲儿过后,我体会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顿时陷入了失落与迷惘之中。好在军训很快就开始了,每天清晨五点多钟我们就被教官的哨声催醒,然后列队进入大操场,开始了一天的艰苦训练。操场上灰尘很大,有时我们正在踢着正步,冷不防就有一阵风卷起尘土迎面横扫过来。一天下来,洁白的衬衫被染成了黄色,拿镜子一照,才发现,头发上、眉毛上全沾满了灰尘,红朴朴的脸上刚刚被汗水冲刷过,虽然是脏了些,但模样倒也挺可爱的,竟那是生活赐予我的。为了第二天能穿得干净整洁,我们放学后要以最快的速度洗好训练服,挂到通风处晾干。军训很快就结束了,但作为大学的第一堂课,它对我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不仅锻炼了我的体魄,磨练了我的意志,更使我懂得如何面对今后的生活,为四年的大学生活赢得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我的专业是物理。物理说得浅点儿就是科普知识,但往深处学却又相当困难。作为物理系的学生只了解一点科普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深入到专业层面去领略物理学的奥妙。于是在大一时我便开始摸索如何学好专业课,上课专心听讲,记笔记,课下复习总结,吃透每一个知识点,按时完成作业。除此以外,我尝试着甩自己的思维去把握课本知识,把自己的理解写在书本或笔记上,从学-B中体验创造的快乐。我还注意捕捉各知识点、各章节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学习的方法并不唯一,但贵在探索,有所付出终会有所收获。通过不断的学-B和总结,我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专业课的学习也变得轻松许多,大学前三年我以优异的专业成绩连续三年获得了奖学金。
专业课必须学好,但公共课也决不能放松,特别是英语。我的英语底子并不好,大二上学期第一次报考四级未能通过。但我并没有灰心,又振作起来,总结经验,重新开始。为了给自己一个清静的读书环境,我常去红楼前的小树林,那里人少,相对安静一些。但夏天那里的蚊子特别多,既狠毒又狡猾,常常隔着衣服咬人,还不让你察觉,回到寝室脱下衣服才发现胳膊上、腿上一个个红色小疙瘩,又疼又痒。室友总风趣地说我是在“无偿献血”。英语学习离不开平时积累,为此我不放过一丁点儿的学习时间,晚上入睡前别人在听音乐,听广播或在开“卧谈会”,而我则抓紧时间练习听力,时间一长听力自然有了不小的长劲,有趣的是,居然还形成了条件反射:晚上睡觉前必须得听一段英语,否则就无法入睡。渐渐地我喜欢上了英语,成绩也提高得很快,大二下学期我如愿以偿地通过大外四级,接着又一鼓作气在大三上学期通过了大外六级。学习无止境,奋力勇攀登。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带着对物理学更高境界的追求与向往,我踏上了考研的征途。大三暑假,我没有回家,留在学校复习迎考。为了不增加家庭负担,我没有上考研辅导班,也没向父母要生活费,自己一边学习,一边带家教挣钱维持生活,日子过得虽说辛苦,倒也充实快乐。在进行第一轮复习时,用的教材不同于平时的教材,并且难度较大,学起来很吃力,往往花了很大功夫进展却不大,看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心里的焦急和苦闷是可想而知的。有几次打电话回家,真的很想把自己的处境告诉父母,希望得到他们的安慰和鼓励,但却总是话到嘴边又咽下 o我想,既然通向成功之路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那么就把今天的苦难和折磨看作是明天成功的铺垫吧在信念和理想的支撑下,我毅然坚持了下来,整个暑假我顺利地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复习,为考研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天我已被中国科学院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回首考研的岁月,从中我品尝到了艰辛,学会了坚强,也变得成熟与自信。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习只是主体而并非全部,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我积极投身各种实践活动,在更加广阔的空间里锻炼自己。我当过通讯员,为了弥补写作能力的欠缺,我深入校园生活,从细微之处提炼写作素材,尽量以新的观点和内容打动编辑老师。在担任系通讯社社长期间,我成功地组织了采访毕业生实习、新生军训以及到敬老院献爱心等系列活动。我的努力和付出也得到了系领导和老师的肯定,2001年我被评为“物理系优秀学生干部”。担任班干期间,我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为班级和团支部建设添砖加瓦。在思想上,我积极追求进步,2001年12月被党组织接纳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由于各方面的突出表现,毕业前我被评为“省级双优生”,为大学时代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拼搏的青春绚丽多彩,奋斗的人生无怨无悔。四年来,在安庆师院这方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热土上,我挥洒过辛勤的汗水,付出过不懈的努力,也曾收获过成功的果实。大学留下了我奋斗的足迹,大学珍藏我生命中一段如歌的岁月。今天在这个即将离开母校迈上新征程的时刻,我衷心地感谢那些曾给予我关怀、教导和帮助的领导、老师和同学,感谢母校给予我的一切。不管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有多少风雨和坎坷,我将奋勇前行。今天母校是我的自豪,明天我要努力成为母校的骄傲!
(童 鹏 物理系2002届毕业生)
杨 翠
展开你的双翅
我和大家一样,背负着亲友们的无限期望和深情嘱托,满怀梦想和憧憬,踏进了安师院这座知识的殿堂。四年的甘苦从军训开始,炎热的阳光、飞扬的尘土、嘹亮的口号和青春的我们,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虽然十分疲倦,但心中满是锻炼自己的勇气和信心。在军训结束后的评比中,我被评为“军训优秀学员”,对我来说,重要的不是这份荣誉,而是这份鼓励。这仅仅只是四年大学生活的开端,我暗下决心,以后的日子,要加倍努力。
我们的专业课是很不轻松的,几乎和高中时没什么两样,要预习、复习,要做大量的习题,有时还要为一道难题绞尽脑汁花上几个小时,每天的晚自习也是万万不可落下的。面对这些,我很坦然,因为我知道我是来学习的,不是来享受的。我常常想,即使学校不举行任何考试,我也会刻苦学习,毫不放松的。至今我仍记得那些踏着11点半的晚自习铃声匆忙回寝室的日子,躺到床上,没有灯光,但可以听呀,于是每天晚上回寝室后坚持听外语广播。有时太累了,听着听着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时发现耳塞仍戴着,收音机还在响。就这样,我从不放松,专业课成绩在班里始终是名列前茅,连续三年的综合测评都是以总分第一捧回一等奖学金,英语也通过了国家六级。
仍然清晰地记得一位老师说过的话:“在大学里你们就象一只只小鸟,学习成绩是你们的一只翅膀,综合能力是你们的另一只翅膀,只有两只翅膀都强健了,你们才能在安师院这片小小的蓝天中飞翔出一份精彩!”听了老师的这番话,我感受颇深,我会努力让自己的两只翅膀都强壮起来。于是,我抓住一切机会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从大一开始,我就在院广播站担任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记得有一段时间广播站每周要做两次节目,系里的晚会又在忙着排练,我参加了四个节目的演出,更是忙得不亦乐乎。那段日子很少有时间上一个完整的晚自习,为了不落下功课,只得提高学习效率,常常是别人花了三个小时做的事,我逼着自己用一个小时就把它完成。苦是苦点,累是累点,但我的另一只翅膀也因此强健起来。通过播音的锻炼,提高了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在普通话测试中,我取得了一级乙等的成绩;做晚会、比赛的主持人,参加文艺晚会的演出,既丰富了我的课外生活又锻炼了我的胆识。更让我激动的是,2000年,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今年,我又被评为省级双优生。
决定考研是在大三后的那个暑假,为了给自己多一份压力,我和同位一起报名参加了安农大的考研辅导班。那时,原本就身体单薄的我,瘦得只有70多斤了。在农大十来天,天气很热,上课时,大礼堂里塞满了人,热得让人快要窒息,只一会儿,衣服就被汗水浸透了,下课回到寝室,热得没法睡觉,十来天里,我俩天天都挂着“熊猫眼”。农大的树木很多,蚊子可谓是一大“特产”了,又肥又大,我们倒是为这一“特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后来跟同位开玩笑说:“如果以后坚持不下去了,不想考了,想想这段日子,说什么也得继续坚持下去!”大四上学期全力以赴考研,没有了周末,每天拎着饭缸和水瓶找教室、抢座位。那段日子很辛苦,脑中的神经总是绷得紧紧的。我向来不爱丢三落四,可那段日子总是丢东西,对于学习之外的事情,常常是一转身就忘。我所报考学校的专业课试卷很有难度,有时一份卷子有一大半的题都无从下手,我真的没有多少信心了,是系里的老师和同学一次又一次帮助我、鼓励我,让我一次次战胜了自己,所以我才能有幸被北京化工大学应用数学专业录取。这一切,让我真正品味到“人生能有几回搏”的深刻所在,也让我深深的感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
大学四年,我努力了,奋斗了,也收获了,当然,我指的“收获”并非是那些荣誉,这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我觉得自己获得了两只强健的翅膀。
(杨 翠 数学系2002届毕业生)
杨永久
你的苦照耀你的路
贫穷,可以是痛苦的漩涡,让人消沉;但它又可以是奋进的巨浪,催人前行。从儿时起,贫穷就一直伴随着我:父母多病,姊妹又多,有时温饱都成问题。但贫寒的家境并没有阻挡我对知识的渴求,父母也深知唯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尽管是东挪西借,但书我们姐弟三人还是一路读了过来。
1997年的那个夏天,我接到安庆师范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全家人都为之振奋,因为我是那个乡村飞出的第一只金凤凰。当夜,我枕着通知书幸福地遐想,父母房中传来的几声叹息提醒了我:几千块钱的学费从哪里来?这十来年,为了我们姐弟三人的学业,家里早就债台高筑。想到此,成功的喜悦顿时化为无助的泪水悄然滴落。正当我象一只不能振翅的小鸟,无法把握自己的前程时,乡亲们闻讯而来,镇上各单位也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就这样几十上百的资助,终于凑齐了第一学年的学费。我上大学,并不仅仅是我个人的荣誉,我所承载着的是那些善良的乡亲们、甚至那些与我素昧平生的好心人对我的关爱和期望。相对于干百个因贫困而不能实现梦想的人,我何其幸!“磨难是人生的财富”,我从不因贫困而悲天悯人,更不因贫穷而不思进取。面对嘲讽面对鄙夷,我坦然受之。穿得差点、吃得差点,丝毫不影响我对学业的痴迷和对工作的热爱。大一军训结束后,鉴于我的突出表现,被班级推举为一班之长,一干就是四年。为了当好班级的“头儿”,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个优秀的学生,出色的班长。话虽这么说,其实存在的困难还是很大的。除了努力学习,组织、参加各种活动外,我还要努力挣学费、生活费,其中的艰辛非常人能够想象。我只能跟时间赛跑,和毅力抗衡:同学们聊天时,我在策划比赛的程序;同学们休息时,我还得去开会;同学们讨论精彩的影片时,我甚至连影片的名字都没听说过。
然而贫穷时时威胁着我,经济压力象山一样向我压过来。记得大一暑假,为了挣够姐弟三人的学费,我在家乡办辅导班,整整50天,我一天也没有歇着,挣了2000多元钱。一下子有了这么多钱,我高兴得睡不着觉,心想这下子学费不用愁了。可是天有不测风云,过度操劳的父亲病倒了。我清楚的记得,在我上中学的时候,父亲生病,家里不但没钱给他治病,甚至连买盐的钱都没有,每天靠煮一锅粥来度日。现在有钱了,虽然父亲执意不肯用我挣的钱去治病,可我还是含泪劝他:“还是治病要紧,学费我到学校再去想办法”。父亲的病稍稍好转,我便踏上了返校的路程,到校后我的口袋里只剩下5元钱。为了能挣到钱,我到处找事做,借钱到职介中心交了中介费没了下文;帮人卖东西却收了假钞,当时我真是愁肠百结、心灰意冷。老师们、同学们知道我的情况后,立刻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他们不仅拿出钱帮我解决燃眉之急,系领导还为我申请学费减免、申请特困补助,有的老师还积极帮我联系家教。在学校领导、老师们的亲切关怀下,在同学们的鼓励下,我重新鼓起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由于家教占去了太多时间(当时最多的是一星期带11次家教),我的英语四级前两次都未通过。大二的暑假,我一面办辅导班挣学费,一面学习英语。几十天的时间,我把考研的词汇、语法看了三遍。返校后,我把大部分课余时间用在外语复习上。多少个夜晚,我拖着疲惫的身子穿过静静的校园回到已经安静的寝室;多少次我在睡梦中惊醒,“匆忙爬起,一看才四点钟,但睡意已全没了,于是到楼梯口小声读着英语……就这样,我把《大学英语》一到四册的课文全部背熟。可刚开始做模拟试卷的效率并不高,尤其是阅读理解,有的题很难把握其大意,只有一点一点地抠。这样慢慢地做多了也就顺手了,幸好那时还有好心的同学借给我听力磁带和参考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我以80.5分的成绩通过了英语四级。
回顾我的大学生活,我的心里充满了感激:
感谢生活,让我在贫困中受挫更让我在贫困中受益,让我在接受关爱的同时,学会了施爱于人。校园里每次爱心捐款,我都毫不犹豫地递上一份心意。大三、大四年级我没有申请困难补助。毕业前夕,我没有申请参加省、院级“双优生”评选,我想把机会让给其他同学。我知道如果没有他人的帮助,我又怎能完成学业。
感谢师长,是你们帮我一次次度过难关,让我有勇气战胜贫困。感谢母校,在辅导员招考中她又一次以她慈爱的胸怀接纳了我。我必将以师长为榜样,做一名出色的辅导员。
(杨永久 政法经济系2001届毕业生)
韩 超
做自己想做的人
我的过去是很平凡的,平凡到近乎无任何闪光点可言。记得高中时代父母对我能否考上大学抱着迷茫的态度,理由很简单:一来学习成绩平庸,二来无一技之长,最致命的一点是高中的我过于丰满。由于形象实在对不起观众,唯一能做的,也是唯一的乐趣就是和几个被公众遗忘的“战友”躲在角落里交换卡通画翻阅和临摹。当时,我深深地被书中多姿多彩的画面和荡气回肠的故事所震撼,于是萌发了成为卡通画家的念头。但是鉴于繁重的课程和父母的威严,我只能暗地里在教科书的扉页和封底上练练笔头。后来渐渐胆子大起来,索性发展到每页都描上他几笔。终于有一次在热水袋上作画时不慎被父亲逮个正着,然而他并没有责备我,只是在第二天带来了一位和蔼的伯伯与我相见。他便是使父亲痛下决心让我学习美术的人——孙浩群教授。在看过我当场写生的一匹唐三彩马后,孙教授语重心长地说:“嗯,有天赋,但要勤奋!”由于这句话,父亲终于答应送我到艺术系美术培训班。 美术班的学习使我的专业突飞猛进。于是96年上半年,也就是高二下学期,我参加了安师院本科专业考试,谁知聋子不怕打雷,居然考试过了关!可是市教委不让我这个非毕业班的学生参加高考,无奈只好作罢。好在97年我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被师院录取,圆了大学梦。
刚进入大学的我一心想独立生活,我说服父母让自己住校,和同学们一起过集体生活。为了不想让同学知道我是教工子女,竟然在住宿舍的第一天瞒着同学说自己家住安庆市郊。但是没有不透风的墙,以前一起学画的同学还是知道这件事。于是无奈之下和父母约法三章:不许有事没事地往寝室里跑,不许打电话到寝室,不许心疼我。
然而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我一时很难适应食堂的饭菜,于是开始几周,我还是忍不住偷偷跑回家改善伙食。但是军训的严格限制,不允许我有偷闲的时间。我只好强忍饥饿和疲劳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继续训练。现在回想起来_我是应该感谢那段时光的,因为它渐渐提高了我的自立能力、组织能力和综合素质。最关键的一点是,它为我以后减轻三十多斤体重营造了一个吃苦耐劳的氛围。
军训结束后,辅导员鉴于我突出的表现和优秀的专业成绩决定将97美术班长的职务让我临时担任。谁知一干就是四年,到大二时竟然还被选为艺术系学生会主席。原本以为当学生干部一定会耽误很多学习时间,但是朱胜甲老师的帮助彻底地让我否定了这种想法。他不仅是我的入党介绍人,也是我专业上的良师益友。他曾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要想为别人树立榜样,自己必须身先士卒!,,他不断教导我如何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和工作时间,并像朋友一样与我谈心在设计专业学习中,朱老师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解设计技巧及理念。这不但对我的卡通创作有很大的帮助,而目也为我后来获得安徽省首届工艺美术作品展铜奖及山东大学校徽征集赛纪念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大概是属于那种有鼓励就会努力的人。王忠军主任知道我这个特点,所以经常为我打气加油,并激励我要向更高层次发展。我当然也想接触更多更新的知识,拓宽设计思路,于是在大三快结束时,决定考研。但是,考研对于一个只能依稀记得诸如apple和banana之类单词的英语盲来说是何等的困难啊。这是我第一次体会到英语的重要性。
为了能更好的学习外语,我从寝室搬回了家,每天坐在电脑前借助英语软件学习单逦_犁暑假缱束盟,考研要掌握 !的5300个单词我已基本记住。可是轮到真的做起训练来,却总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我于是决定每晚增加两小时的训练分量,最后几乎每天都是凌晨两三点就寝。记得有几次我到一点就犯困,为解决这个困难,我曾试过很多方法,其中包括用冷水洗脸,用风油精醒脑,可都不管用。最后只得给自己以响亮的耳光来提神。但是为了不吵醒熟睡的父母,只能躲在卫生间里独自享受。
在考研计划表上,我把三分之二的时间都让给了英语复习。可是造化弄人,苦读将近一年后,所报考的苏州大学艺术学院传来了我专业第一名(三门课274分)、总分第三名(五门课376分)的好消息,同时也捎来了由于英语两分之差而名落孙山的坏消息。面对这样哭笑不得的成绩我扼腕痛惜。事情到了这个份上有两条出路摆在我面前:马上要毕业了,我是去找份理想的工作然后再慢慢考,还是一鼓作气重头再来继续考一次呢?父亲的意向比较坚决,他说,趁着年轻先多学点东西,工作问题可以缓一步。仔细考虑了很长时间,我决定背水一战。再说今年考不取还有明年,明年考不取还有
后年。只要有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总有一天会成功的。我的好多同学也是这样安慰我的。
从理论上说这似乎是件很轻松的事,但事实并非如此。首先,我得学会体验失败,体验失败产生的压力以及对再次可能出现的失败的恐惧。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感到这种压力和恐惧量几何方式在增长。在这种增长的极限里,我的精神状态和学习效率很受影响。最大的折磨奠过于同学和画友在一些法定假日来我家“慰问”,或是在别的什么地方与我偶然相遇时我心里所产生的那种不可名状的痛楚。好在我想到了一个绝佳的解决途径:白天把自己锁在家里,只在人家吃晚饭的时候给自己“放一下风”。
值得庆幸的是,“有志者事竞成”这句话依然发挥着自然功效。遵循着去年考研的精神,结合着今年的学习方法,我得到了可喜的回报:苏州大学终于传来了我总分390的好消息;同时,我的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也获得了74.5分的好成绩。
弹指一挥间,四年的大学生活,不,准确地说应该是五年的大学生活以我考研的成功而画上了一个较为圆满的句号。回想一下这几年的欢乐和忧伤,真是令人百感交集。记得李践先生说过:过去不等于未来,做自己想做的人。是的,我理想的罗盘指向的是卡通画家,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是。我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
(韩 超 艺术系2001届毕业生)
赵 丽
读书情结
在1997年的那个金色的季节,我来到安庆师院,开始了生命中新的旅程。随后的我,满心是解脱后的轻松和成功后的喜悦,在日复一日的无所事事之中,我迷失了自己。在紧接而来的期末考试中,外语成绩挂了红灯。那天晚上是我上大学以来的第一个不眠之夜,我躺在床上不停地问自己:我如何会走到这一步?这半年来我都干了些什么?大学的日子究竟该怎样走过呢?大学里真正的快乐又是什么?那一晚我一时无法找到全部的答案,但是这次的挫折已让我清楚地意识到:一味的虚度光阴只能是一事无成,同样的错误我不会再犯第二次。此后,我尽力地学好外语和专业课。终于在大二上学期顺利通过了外语四级。并获得了两次奖学金。
大学里课余时间很多,在学好外语和专业课的同时,我依然有一定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如何利用这些时间来提高自己?我选择了读书。记得在刚入学时,系主任查老师就给我们做了一个关于读书的讲座《告别平庸》,那是我大学生涯里所听的第一次讲座,也是印象最深的一次。查老师特别强调了读精典巨著对锻炼人的思维能力、提高人格修养的重要作用。历史系为方便学生读书创办了读书社,读书社每周开放三次,读书社定期开展读书活动,每周五晚上举行读书论坛,围绕一个读书主题,邀请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讨论,我有幸成为读书论坛的第一任主持人。读书社举办的另一项活动就是读书报告会,我虽也做过好几次报告,但更多的时候,我是一个忠实的听众,去倾听他人精彩的演说。文学作品的赏析,一种哲学思想的介绍,一部史书的读后感,都是这里经常上演的节目。
读书社及其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给我提供了一个自由读书、不断学习和锻炼自己的天地,我沉浸在它所营造的浓厚的读书氛围中。一本本地读着,一本本地做着读书笔记,从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到罗素的《自由之路》,从《现代新儒学与西方哲学》到《陈寅恪与中国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看过的书越来越多,而我也发现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判断都在变,我已能从多元化视角辩证地看问题,我所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及周围生活的小圈子,我更愿意关注民族的未来、民族文化的承继、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读书还帮我确立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热爱我的专业、我的学校、我的祖国。当然,读书社对我的帮助更为直接的体现在考研上,在中国人民大学考研面试中,我广泛的知识面、开阔的视野得到了导师的认可。记得导师说了一句话:‘‘安师院的学生能有这样的知识面是难能可贵的。”读书社不仅帮助了我,也帮助了更多的学子们,“到读书社去’’已经成了历史系学生的时尚话题。尤其在它面向全院开放后,吸引了更多的人,外系同学对我说:“你们历史系读书社办得真好!”
有书陪伴的日子总是快乐的日子,过得特别的快,转眼间就到了大三。这时的我已不再是大一时的茫然不知所措了,我为自己做了更高的定位,我决定考研,而且要报考北京地区的学校。然而在具体的学校、专业选择时,我却不能立即确定下来,为此我求教于辅导员。辅导员帮我分析情况,从时间、资料、实力及学校要求等实际情况来看,建议我放弃苎享想报考的北京大学。最终在辅导员的帮助下,我决定报考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的中国近现代史专业。
一旦决定了,就意味着更多的付出。 我所报的专业有一门综合考试,要看八本书,加上其他两门共十一本书。因此,每天的早出晚归自是不必说,而且要放弃我最喜欢的事情——逛书店。在许多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只能望一眼窗外,微微的叹口气,遗憾自己已没有那份闲暇在书市漫步。在那些个如打仗般匆忙的日子里,每天过得都是教室——食堂——寝室三点一线的生活,步履二匆竺誊过春花,走过秋月。最难受的是那个冬天,我的手和脚都生了冻疮,右手因冻裂而无法握笔,只能用左手写下一连串歪歪扭扭的字迹。这样的日子,不是没有倦怠的感觉,不是没有放松的欲望,然而,每当这时,看着其他考研同学沉默而坚定的背影,想想自己已经付出的许多,我就又坚持了下去。就这样,日子一天天的过去,我的状态也越来越稳定,信心也越来越足,经过最后几天的决战,我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美丽。
回眸过去,所有的苦和累、所有的欢乐和泪水,都将留在这片菁菁校园,定格为我青春的美丽风景。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拥有充沛的生命力,拥有花样的年华,拥有热情、自信和智慧,为什么要轻易的放弃这种种的美丽而不去追寻生命的精彩呢?
(赵 丽 历史系2001届毕业生)
李晓艳
彩虹总在风雨后
我出生在一个很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小到大,我的家好像一直都陷于困顿之中。贫困的家境使我从小就懂得了生活的艰辛,习惯了吃苦耐劳。那时的农村,人人都忙着土里刨食,对读书上学的事不太关心,可我偏偏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时,我总是跟着姐姐一起去学校,站在教室的外面听课。我跟着姐姐跑了一年,也读完了小学一年级。五年级的时候,弟弟上了学,姐姐就被迫辍学了,那年她12岁。
我十分珍惜姐姐忍痛留给我的读书机会,拼着命地去学。那几年农村经济不景气,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我忍受了比别人更多的痛苦,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汗水,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考上了大学。
1998年丹桂飘香的季节,我来到了安庆师范学院。但在最初的日子里,我一直很失意、彷徨,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去度过这四年。这时,细心的辅导员观察到了这一切,在他的启发和鼓励下,我确定了自己的目标——通过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在大学头两年的生活里,专业四级好像是坐标,我的所做所想都离不开它。我排除了所有的杂念,一心扑在学习上,整天埋在书堆里,一遍又一遍地背着那些枯燥的单词;收音机时时带在身边练习听力。天道酬勤,在2000年5月举行的全国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中,我以81分的优秀成绩取得了年级第一名。在顺利通过四级考试的同时,我又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均为优秀。我一鼓作气连续四年荣获院一等奖学金,并获两次单项奖学金,两次“华藏奖学金”。2001年4月,我又获得‘‘省级三好学生”的光荣称号。
紧张的学习之余,我还得东奔西跑地去带家教,维持自己的生计。忘不了在风雨交加的晚上,我冒着瓢泼大雨在家教回来的路上奔跑的情景;忘不了大二时,我用带家教挣来的钱交了学费那激动的一瞬;也忘不了参加学校组织的“一帮一”义务家教活动的情景。安庆七中的刘佳是一名家境困难的同学,四年来,我一直在为她义务辅导外语,无论刮风下雨从未间断过。在我的精心辅导和刘佳的刻苦努力下,她的英语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2000年,她以安庆七中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安庆市第一中学。
四级考试之后,我又要为更高的目标——考研而奋斗。刚开始时,我选择了一所很著名的外语院校,费尽周折地买到了参考书,从此,我的生活就被格式化了。考研比考四级要付出要更多,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要靠自学,尤其是日语学校日语课开得不多,而且教材也不一样,我只能自己慢慢来。大三下半学期快要结束时,离我预想的复习效果还相差很多。考虑再三,我决定换一所学校。这个决定是令人痛心的,它意味着我不能进入梦想中的大学,也意味着这么长时间的努力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浪费。但既然做了决定,就没有后悔的余地。一切又从头开始。
大四上学期是我大学中最繁忙的时候,考研进入了冲刺阶段,另外还要实习、找工作。我像被拧紧的发条,一刻不停地在转。背政治、看日语、做练习、突击时政,脑子每天都被装进一大堆的数字和符号。那段时间,每天的睡眠不超过5小时,但还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吃饭时,几口扒完,也不问对自己的胃有多大伤害;晚上熬夜,也不管自己的视力会下降多少。我几乎取消了所有娱乐活动,逛街、看电影是想都不敢想的,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带家教。有些人把带家教当成一种负累,而我却认为它是一种娱乐的方式,可以使我从繁忙的学习中得到片刻的休息。
考试成绩是3月中旬出来的,我不敢去查,是同学把我拖过去的。我用发抖的手输入准考证号,屏幕上就跳出一个“395”。我又是高兴又是诧异,差点眩晕过去。我不敢相信,日语和政治完全是我自学的,却都考了81分,还有两门专业课也取得了80多分的好成绩,在190多个报考者中,我考了第二名。之后,我顺利通过复试,考上了东南大学外国语言系的公费研究生。经历这一次考研,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体会,那就是有时候结果真的不是很重要,过程才是最可贵的。
在刻苦学习专业的同时,我还注意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不是班干部,但是班级的每一次活动我都积极参加,认真对待。2000年10月,我担任院“英语爱好者协会”会长,在此期间,我努力工作,和会员积极配合,在2001年1月优秀学生社团的评比中,协会被评为优秀社团。我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到盲哑学校义务教学,到安庆市武警支队进行支教,并参加了“三下乡”活动。在1999年12月,我被评为院“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更让我感到骄傲的是,在2001年我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回首过去,我为自己所取得的成绩而骄傲,为能到安庆师范学院这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学校学习而自豪,为能有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党组织的教育感到幸运。大学生活让我懂得了一个永恒的真理:只有经过风雨的洗礼,才能看见彩虹的美丽。
(李晓艳 外语系2002届毕业生)
何冰凌 邵勇
驾 鱼 而 歌
一、永远跑动的影子
“我看见一个马车夫的影子,手里拿着一把刷子的影子,正在刷马车的影子。……”已经记不清楚是谁写的,但这个句子却一直在心里跳动着。十年前,有一个女孩,自卑自怜,自怨自艾,常常在无人的夜里自言自语,胡乱种一些草籽,她把它叫做诗歌。她的心里有一个小小的影子,疯跑的影子,她把它叫做梦想。
这个女孩就是我。
那时候,我穿行于师院的校园里,目光澄澈,外表平静,渴望遭遇一段美丽的爱情。在我的诗歌里,我是一株枕着夜露入睡的青草,才惠的青草。也许没人知道那些快要发芽的愿望,我把它偷偷埋在那棵打钟的树下。我做的记号只有我自己知道。
倾听着葵花和蜂群的密语,鸽子对着天空的情歌,和一帮爱诗的少年相识,黄挺松,李潇,朱峰,……月白风清之夜,我们在江边踏浪而行,击箸为歌,我们想创立一个诗社,创办一份诗报。
白鲸就这样诞生了!
我们环绕在白鲸身边开始了诗歌的群体写作,诗报是我们共同的“圣婴”,我们在语词中嬉戏、沉醉并狂欢。邵勇,王霆,邬云,漠子,蒋耀冰,……纷纷靠拢白鲸,亲近诗歌,成为最强劲的写手,像狄金森所说的那样,毅然决然地爬过篱笆,去攀折那最诗意的红草莓!就这样,在无人收购诗歌的年代,清贫且清纯的我们固守在白鲸的旗帜下,为生命、自由和爱写作,为青春和激情放歌。那一段流金岁月,将在我的生命里烙下厚实的永远难以忘怀的印记。
真的,我庆幸自己曾经写过诗,有幸接近真诚的触须、信念的花朵。直到今天,我还是那么易于感动和感谢。是的,曾经是个诗人,他(她)将永远是个善良的友好的孩子。
当我走在茫茫的尘世,在某个深夜或清晨,心神不宁、眼睛微润的时候,我知道,那是我的诗歌在念着我了。啊,我又看见我心里的影子,摇晃的影子,永远跑动的影子!
(何冰凌 中文系95届毕业生,合肥铁路中学教师)
二、怀念白鲸
安庆那个遥远的江边小城曾无数次地入我的梦,当我闭上眼睛,我就会听到长江的涛声和鼓楼的钟声。那是刻骨铭心的。
一别经年,不知王霆和我在它的楼梯上静坐了一夜的图书馆是否已拆迁,不过,潇哥和我穿行了四年的红楼作为文物的身价,仿佛肯定会不断地升值;不知见证了大伟、漠子和我总是在零点时分摇滚和流泪的那间“学生会”,又见证了多少悲天悯人的少年。但团委的陈世庆老师又怎会晓得:那么多白鲸的学生因曾经的知遇之情和更深的惭愧,而无法给他遥寄离散后的消息?
夜还在,它是白鲸人思乡的时间隧道!当我第几次打开你们的作品,我终于要和你们说话了。我留恋赵良梅“我说这里”这个短语,究竟是“凌晨几点钟,这里无法抗拒”,没说出来的那部分很重要,有时是关键的。同样,符茂兰的三首短诗也颇有意味,“事物之间是树树之外是空间”,激情淡化了之后的处理,更能讲述或者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引导我们发现问题的本原。朱峰的诗风基本没变多少,最爱读的是《土豆》,他是睿智的,多了一份玩世不恭。谢轶群是谁?他从《他们》到《寺院的黄昏》,驾驭语言的熟练速度是如此之快捷,下一步,该是如何选择那独一无二的“词语”的时候了。
鲍栋,你让我如此牵挂。或许是你,保留了以前白鲸人最多的“遗风”:专注于真诚,忽略了真实。牵挂你的诗,牵挂你的画,更牵挂你的人。我读了你的诗,依然能够读出你的灵气,像“带着一把雨伞为了/把我眼中的天气交还给你”。可是,无论是《田野之歌》还是《桥》,由于语言缺乏空间的交叉和速度的变化而显出轻滑和单调,因此,我也读出了你这一段时间的急进。但我想这种状态是短暂的。
何冰凌确实很有灵气,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展现对象的心态,有一种淡淡的忧伤。读了她的《梦想一座叫穗的城市》后,我想回家,如果我是她的兄弟(我想我是),我会在她的下下一个梦中等她,沿着当初的那条路,没有任何背景的回去,就象一个迷路的孩子听到召唤一样,尽管是一个“切过橙子”,令人“目瞪口呆”的弟弟。
我爱白鲸,爱它的昨天,今天,更爱它能够坚持的明天,在日益物化的当代,它是我灵魂深处的一面旗帜,是我不曾被污染的部分。是我的痛,我的诗……
(邵 勇 中文99届毕业生,江苏张家港某中学教师)
李 恒
流泪后洗洗脸
大学里我听学兄学姐们做过各种各样的报告,通过这些报告,我体会了他们的酸甜苦辣,并决定沿着他们所走的路,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
应该说,大学四年里,我走得还是一帆风顺的。拿过三年的一等奖学金和英语单项奖学金。大二通过国家英语四六级。经常参加一些比赛,时而还拿几个奖;担任系里班里的多项职务,直至大四考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被评为省级双优生a回首过去,我几乎想肯定的对自己说:你是一个成功者。但无数次我在心里对自己说:成功是经过无数次失败炼说而成。我不是一个悲观的人,但我是一个经常反思的人。
我有过许多不如意的时候,其中第一笔印象深刻的记录应从大一时算起。记得那时刚从黑色七月中走出来,时刻准备接受全身心的放松。结果第一次期中考试就把我砸蒙了。考试前心急如焚,到处问人。考试时抓耳挠腮,写不出来;考试的结果更是吓了我一跳,“60分!”险些挂红灯。那时的我非常沮丧,经常自责:为什么当初不认真看书呢?那么多时间都干什么去了呢?那次考试的失利给我上了很好的一课,它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一个高中生和一个大学生之间的不同,使我明白了自觉学习的重要性。大一时还有一件事让我刻骨铭心,我们系举办首届辩论赛,我属于正方,正方是来自各年级的四位女生。四个人天天在一起讨论辩题、查资料、咨询老师、背稿子,早出晚归,忙的不亦乐乎,为的只是一个字——赢!结果很残酷,我们输了。记不清当时我们是如何离场的,只记得四个人坐在英语之角的石桌旁,相对无言。是大三学姐打破了沉默,她拍着桌上的西瓜说:“虽然我们输了,但我们尽了力,让我们做个快乐的失败者,把痛苦连同这个西瓜一起吃下去吧!”
这两件事对后来的我有很大的影响,每每遇到失败和挫折时,我都会对自己说:“勇敢一些,笑一笑。”然而有时面对失败,仅仅有勇气还是不够的。一次,参加系里的演讲比赛,我得了一个二等奖,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一等奖得主却是我的学妹,这让我很尴尬、懊恼,这种情绪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有一天看到《读者》上的一段话:失败的痛苦因自视过高而变本加厉,不防把自己看成渺小的存在。面对荣誉,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是很重要的,只有拥有一颗平和的心、一个宽敞的胸怀才能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否定竞争,只是认为竞争后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更重要。
因为曾经失败,因为有过反思,我才有今天,才能在考研的道路上走得义无反顾、无怨无悔。科大是我家乡那所城市最好的大学,考研是我在很早以前就决定了的。然而,当我把中科大锁定为目标后,我心里充满的不仅是向往还有害怕。开始的时候,我每天都在犹豫,不知自己的选择是否错了。是我的座右铭救了我,它写在日记的第一页上——害怕失败会使你丧失可能成功的机会。于是,我对自己说:‘‘考吧! 坚持到最后,即使会失败。”从九月份到开考整整两百多个日夜,我用自己的耐心和信心在打着大学四年来最大的一场战役,每天早晨五点半起床,赶到操场上去背单词听VOA,晚上一点钟才睡觉。考研最艰苦的日子是实习那段时间,每天奔波于两个学校之间,早晨带着英语书和我的学生们一起早读。中午留在中学里抓紧时间备课、改作业、试讲。下午回来的路上边走边吃晚饭,然后直接去上自>--j。实习结束后我被评为优秀实习生。然而,随着考研的临近,精神上的压力越来越大,它给我的负荷远远超过了身体的疲惫。但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有亲爱的老师和室友们,老师的关怀、室友的帮助使我走出了沼泽。我们寝室五个考研的女孩结为“攻守同盟”,共同进退。我已记不清多少个日夜奋战在书桌前,埋头于题海中,但我清楚地记得被录取时的那份激动,我打电话给我的每一个亲朋好友,内容却简单得只有几个字——我考上了。
我曾经历过失败,因此我了解那份痛楚:我也获得了成功,更明了其中的快乐。我今天想告诉大家的是:失败没什么了不起,重要的是你是否尽了力,更重要的是你是否进行了反思!如果都做到了接下来就是给自己一颗平常心去正视你自己,那时你自然会发现成功离你其实很近。
最后送同学们一句话:不管你是痛苦的流泪,还是快乐的流泪,流泪后你要洗洗脸,出门又是好阳光。
(李 恒 化学系2002届毕业生)
章庆生
接好这一棒
1997年的秋天,我带着高考胜利后的喜悦走进了大学校园,但生活并非想象中的那样浪漫、轻松,大学也并非想象中的天堂。巨大的落差,使我心态失去了平衡,整天不知道该干什么。我意识到,如果这样下去,四年将一无所获。 大一时,常与老乡来往,其中95级的钱益汇在历史系很出色。他担任班上的生活委员、系学生会生活卫生部部长,还连续获得奖学金(99年毕业考取山东大学研究生,现在继续在山东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当我把我的困惑如实相告后,他说:大学里要学的东西很多,需要你用心去做。于是,我很快从刚入校时的失落中走了出来,学习成为我生活的主要内容。由于英语基础差,那时很多时间都用在了英语上,但我也没有放松对专业课的学习。就是这样,我还觉得课余时间很多,总想找一点事来丰富自己。大一下学期,系学生会招聘学生干部,我参加了生卫部的招聘并获录用。参加生卫部的工作不久,我就感到繁杂、琐碎的事务令人厌倦。当时的生卫部长96级候建生同学(现为复旦大学2000级世界史专业的研究生)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生卫部的工作虽然让人觉得累,但很能考验一个人,就看你有没有信心和能力把它做好。程曦老师也说:你做了,同学们可能感觉不到,你不做,大家却有目共睹。在他们的开导下,我决心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干好工作。
大二下学期,系领导让我担任生卫部长。就职以后在系领导热情支持和同学们的努力配合下,成功举办了‘‘创建文明教寝经验交流会”、“寝室美化设计大赛”,制定出新的规章制度并真抓实干。常常一次检查就是三四个小时,楼上楼下,马不停蹄,回到寝室,累得都不想动。即使那样,工作稍有差错仍要受到批评,当时觉得挺冤,后来发现,其实这隐隐约约中就在促进你能力的提高。记得自己第一次主持生卫部会议时,还没讲几句话,就脸红脖子粗。经过两年多的工作磨练,这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感受最深的是在三中实习快要结束时,很多同学都给我留言,说最难忘的是我当班主任时第一堂主题班会上即兴演讲讲得好。
但是,一年下来,我的学习落下来了。英语四级在大二没有按期通过,到大三上学期仍然没过。专业方面的书读少了,专业基础不扎实,这让我很着急。系领导和辅导员知道了这一情况后,及时找我谈话。他们说,我的学兄钱益汇和候建生都做过生卫部长,他俩不仅工作干得好,学习也很突出,要向他们学习。钱益汇当时已在山东大学读研,他在来信中也说,做学生干部要花很多时间,但不是不能搞好学习,关键是要合理分配时间。尤其是当想到钱益汇由于家庭困难,他一边做家教维持生计,一边勤奋学习和工作,取得令人羡慕的成绩时,我觉得更加惭愧。就在那时侯建生接到了复旦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他在全系考研经验交流会上说:“要做就做最好,除非不做。”这句话留给我的记忆尤为深刻。心想,我前面两位部长都考上了研究生,这个接力棒我要把它传下去。于是,我迅速选定报考方向,及时备齐复习资料。大三的那个暑假,我没有回家,留在学校里,全力以赴投入考研复习当中。虽然盛夏异常炎热,但我仍坚持看书到深夜,开学后,看书的同学l;k较多,要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都很难,所以我常常早出晚归。为避免买饭排队,中午就餐挨到1点才买饭,晚餐也要等到7、8点。夜里11:30下自习,回到寝-室继续夜读。一天下来,感觉吃饭、睡觉都是多余的。偶尔看一场电影,过后都觉得是一种生命的浪费。回顾考研,感到真的不难,难的在于你有没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临考前一个月,有同学放弃了考研,我也曾有过这样的念头。但是我想到我系前几任生卫部长都考上了研究生时,我不甘心放弃,决心同样要为后来者树立榜样。尤其要感谢的是我的同乡钱益汇,他不仅给我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资料,而且还写信鼓励我。用他在信中的话就是: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当我走出考场时,我就觉得自己已经取得了某种意义上的胜利。
现在我在山东大学读研。而四年大学经历将成为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我将秉承师院精神,努力不懈,再创生命的辉煌。
(章庆生 历史系2001届毕业生)
方皓文
以生命诠释生命的意义
一、小覃的呼唤
2000年元月下旬,安徽省在北方寒冷气流的袭击下,一场大雪覆盖了全省,气温最低时长江以南地区近零下十度。在这十几年来未见的寒冷天气里,28日,省城合肥积满残雪的街上,一位衣着单薄的青年怀揣上百封手抄的“预售自己工作的说明书”在寒风中固执地敲开一家家单位的大门,希望能有一家单位接受他预售自己毕业后十年的工作,唯一的条件是提前支付自己十年的工资。这位已决定把自己的肾献给父亲的大学生,急于把自己预售出去以救}台他不幸患上尿毒症的父亲。他,便是安庆师范学院化学系97级本科班的方皓文同学。
方皓文的父亲方李生是桐城市双港镇天城小学的民办教师,44岁的他已经在教育岗位上奋斗了25年。去年9月,方老师在讲台上昏倒后被送到医院,经检查发现竟是尿毒症!
身为家中长子的方皓文在得知这一不幸的消息后,深知泪水救不了父亲,于是他详细地向治疗单位咨询有关信息。医生告诉他,目前治疗尿毒症最佳方案是进行肾移植手术,但难度较大,一是肾源难找,二是手术费用和术后保养费用高。医生也告诉他,健康人只需一个肾也能正常生活,如病人的家属能提供肾,手术效果会更好一些。经过慎重的思考后,方皓文决定将自己的一只肾献给父亲。问题是:高达二十余万元的手术费及手术后保养费用从哪来?
方皓文一家三代5口人,平时主要经济来源依靠其父亲菲薄的民师工资,维持生活已十分不易,自然没有积蓄,患病后的治疗主要靠借贷于亲友,已经负了一笔不小的债务。况且亲友们的能力也是很有限的。难道眼睁睁地看着年仅44岁的父亲被病魔吞噬?困境中的方皓文想到了预售自己工作并立即付诸行动:当天晚上,他用练习本手抄了上百份预售自己工作的求职信。元月27日,他首先在安庆市试着求助,翌日,他走上了省城合肥的街头,呼唤社会的援助。
二、春风暖人心
不幸的小方在向社会求援时,幸运地遇上了《新安晚报》记者何显玉。当他在安庆一无所获、在合肥先后敲开二十多家单位仍遍求无得的时候,热心的何记者向他伸出援助之手,把他带到报社,详细了解情况,赴桐城双港采访。
2月15日,《新安晚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出了《大学生“卖身”救慈父》,介绍了小方在救父路上的艰难跋涉。文章立刻在省内引起强烈反响,许多读者被小方救父亲的赤诚孝心所感动。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合肥分公司总经理秦斌连夜与该公司其他几位经理商议,作出两点决定:一是将小方的事迹电传省内各地市公司,号召全体员工学习方皓文同学的精神,二是发动员工捐款救助。2月17日,公司领导将16日在公司员工中募捐所得的32068元人民币专程送到小方家中,同时赠送小方10万元保额的“平安幸福’,保险,并表示欢迎方皓文毕业后到公司工作;安徽财贸学院的一位同学将一把零散的人民币托记者交给方皓文,并托转告:“你的苦将照耀你的路”;皖南医学院第二附院致函小方,表示作为皖南地区首家能独立完成肾移植手术的医院真诚地希望能帮助小方实现自己的愿望;桐城市委、市教委、双港镇教委等单位及许多个人都纷纷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小方父亲教过的学生也来到老师的病床前并留下了自己的压岁钱;继《新安晚报》之后,安徽有线电视台、合肥电视台、安庆有线电视台、《安庆日报》下午版等多家新闻媒体也纷纷对小方的事迹予以热情的关注……
小方的动人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并受到热情援的同时,小方所在的母校安庆师范学院也掀起一股援助小方热潮:早在寒假前夕,系领导因小方请假照料父亲而得知其父患病时,系学工组便给予了小方班级最高的贫困生补助——人民币500元;知悉其父病重,小方决定“以身,,救父之举后,系领导多次打电话关注小方父亲病情,并决定立即开展援助小方的活动;新学期上课的第二天,小方所在的班级召开了《弘扬中华美德,奉献一片爱心》的主题班会,座谈其精神的意义并首先在班级进行募捐,虽然全班55名同学中大部分同学的家境并不富裕,但一次便募捐到1615元;第三天,化学系在全系各班召开主题班会,号召学习小方的精神,讨论应为小方做些什么;班级的同学们自动组成一个帮扶小组,一方面帮助小方在生活上照料他的父亲,同时为小方及时补上耽搁的功课;第四天,院党委副书记汪良发主持院学工委专题会议,指出方皓文同学的精神值得倡导与弘扬,要宣传与表彰,以激励全院学生关爱他人、关心社会、勤奋学习、立志成才;会议决定免除方皓文同学今后所有的学杂费,明确指定由系党总支副书记和班辅导员作为方皓文同学的生活与思想指导员;院团委、学生会3月3日在全院首次募捐活动,仅两个小时左右便收到捐款4800余元……
三、以生命诠释生命的意义
方皓文同学“以身”救父的事迹经新闻媒体报道后,许多读者认为,方皓文的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孝敬父母的美德,在当前尤其对社会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示范意义。那么,方皓文为什么能够这样?
“父亲作为一个教师的行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及大地触动了我的灵魂。”小方首先这样解释自己的行为。
方李生老师家所在的双港镇是有名的“塑料之乡”,是桐城市最富裕的乡镇。在改革开放后,不少稍有文化的人都利用自己的知识去经商致富,方老师自19岁走上教坛,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多少人邀请他合伙经商。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有所得必有所失。方老师不为所动,尽管他只是个“民办”教师,他还是选择了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自己挚爱的学生,在周围逐渐耸起的小楼中守着自己低矮的平房、书桌、作业本, 默默无闻地在天城小学这方土地上耕耘了25载。 天城村距“文都”桐城不远,这块土地上自古就有“富不丢猪,穷不丢书’’的传统。仅2000多人口的天城村,在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已走出200多名大学生,这其中自然少不了天城小学语文教师方李生的功劳。他也因此多次荣获t。优秀教师”和“先进工作者”的称号。然而也正因为过度劳累和长期清贫的生活,使他不幸积劳成疾。
方皓文至今仍清楚地记得一件事:有一年,天城小学要求学生统一穿校服,当时一位学生因为没有40元钱买不起校服急得大哭,方老师当场毫不犹豫地从刚发的100多元二I=资中拿出40元交给这位同学。据天城小学教导主任李必功介绍’去年4月方老师上课时经常用手按肚子,后来用桌角顶
着,仍疼的满头大汗,最后不得不坐在椅子上讲课,就这样坚持着送走42名毕业生才去医院稍作治疗,回来后又走上了讲台。9月下旬,方老师再一次病倒了经检查发现是尿毒症!病情稍好出院后,他又坚持要求重上讲台。从那时到今年元月,他没有缺过一节课,直到昏倒在讲台上。父亲的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滋润着方皓文的成长,为他迈出今天的步伐奠定了基础。而小方所在的安庆师范学院,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所形成的良好校园氛围,也直接影响了他的行为思想。
翻开1997年4月份出版《安庆师院报》第二版,一连三条消息很醒目地展示着安庆师范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果:《客车倾覆之后》报道的是该院学生在实习中,冒着汽车爆炸的危险,勇救被困车中的学生;《危难之处见风采》讲述的是该院学生在正是严冬的元月跳进寒冷的江水中勇救落水妇女的故事;《用爱心托起生命之舟》报道了全院上下为挽救身患尿毒症的学生方刚的故事,当方皓文1997年9月份进入师院时,他首先感受到的便是学院这种洋溢着爱心、激荡着正气的校园氛围。
1998年5月,上海东方电视台来到安庆师院,就该校救治身患尿毒症的方刚同学引发的感人事迹进行采访——巢湖一位年仅17岁的中学生程爱翠愿将自己的肾捐给素昧平生的大学生方刚。这件事促使方皓文对人生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正如雷峰所说“活着,就是为了让他人过得更美好”。爱心无价,真情永恒,只有为其他生命过得更加幸福,生命才会有意义。父亲已经用行动为自己树立了榜样,。程爱翠同学的爱心更使他认清人生的路标。父亲病重后,他坚定了把肾捐给父亲的决心。因此面对医生说作手术成功率不高时,他斩钉截铁地表示:“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就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
四、大地回春
近一段时间,媒体相继报道了一些青少年虐待亲人甚至残忍地杀死自己父母的事情。这不禁使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忧心忡忡: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的下一代怎么了? 方皓文的事迹一经报道,立刻让他们耳目一新,也让人们精神为之一振。正如合肥工业大学钟玉海教授所言:tr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亲情易疏远,人情愈来愈淡漠’方皓文同学的行为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在安庆师院化学系团总支、学生会发出的《关于向方皓文同学学习的倡议书》中指出:‘‘这种生命的馈赠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的人才有可能做到。面对父亲日益加重的病情,面对愈来愈拮据的家庭窘境,面对逐渐消沉的家人,方皓文一边宽慰父亲家人,方皓文一边积极地想办法去筹集钱为父亲做手术,这种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更让人钦佩。沉重的家庭负担,繁重的学习任务,方皓文没有怨天尤人,也从未向组织伸过手,未向集体诉过苦,一个人独自承受这份巨大的压力,步履蹒跚却坚定不移地朝前走,如此顽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正是我们大当代学生所必备而又缺少的。“方皓文的事迹来教育身边的每一个人。他们还说,人们讲中国的父母最爱自己的儿女,我们看到中国的儿女也最爱自己的父母,他们纷纷表示要把爱心奉献给父母,把爱心奉献给他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方皓文的精神进一步推向社会,勇敢地承担起当代大学生应负的责任,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面对来自学校和社会对他的热情关注和积极援助,方皓文表示:作为一名在校学生,我一定要珍惜这仅有的一年半时间,努力学习,充分锻炼自己,以便将来更好地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并说:“我永远也忘不了父亲为补贴家用,在寒假挑着几十斤的担子步行到安庆做小生意回去时那双磨破了鞋底、血水和着泥沙粘着袜子的脚,我将一直沿着父亲的路走下去!” 江淮大地,春草芊芊,春晖无限。
(本文摘自《安庆师院报》第105—106期 作者为毅安、江元)
下 篇 长路奉献给远方
章必功
塔影横江入梦来
安庆师范学院是我人生的重要驿站。 我是1978年2月底进校的。当时的校名叫“安徽师范大学安庆教学点”。1982年1月离校时,学校已经更名为“安庆师范学院”。这个名称的更换反映了学校办学档次的提高和办学水平的进步。记得同班同学拿到盖有师院大印的毕业证时都感到由衷的高兴。起初的条件比较简陋。二十几人住一间大宿舍,好处是热闹,一到晚间,七嘴八舌,海阔天空,其乐也融融。最壮观的校园建筑是一栋红楼,据说有些历史和来头。我们就在这座红楼的一间固定的教室里,整整坐了四年,听了许多老师的课。许利英老师的汉语,朱式蓉老师的现代文学,周桂荣老师的文选,周新统老师的古代文学……极富磁性,二十多年过去,形容风采,犹在心中。
1981年秋天,我在同学的鼓励和帮助下,报考北京大学古代文学研究生。特别难忘的场景是同一宿舍的张炳轩、张桂生、时永常、叶良旋、陈小军,他们经常在熄灯后考我英文或者考我文学史,给了我极大的帮助。
1984年7月,我从北大毕业,到深圳大学中文系任教,转眼18年了。前十年主要教书,诸如《写作》、《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旅游史》、《红楼梦专题》等。后八年主要从事管理工作,当过系主任、党办主任、宣传部长等。现为深圳大学教授、副校长、深大师范学院院长、《深圳大学学报》主编。写过一些文章,也写过几本小书,在学术上作了一些努力。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奖章,受聘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职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等。
这些年,身在岭南,常思江北。振风塔与菱湖总是在心头若隐若现。当年的老师同学虽然难得一见,信息却源源不断。在深圳也接待过几位师院的师友。期间,大概是1987年从深圳经武汉回铜陵。在安庆换船,停留几个小时,我特地从码头赶到学校,可惜正值暑假,未能碰见熟人。百年校庆时曾专程致贺,看到一群十几年不见的老同学,也看到了校园的巨大变化,令人欢欣鼓舞。衷心祝愿师院兴旺发达,祝愿师院的同学们前程似锦。
2002年1月15日 深圳
洪 波
岁 月 如 歌
一、入学
1979年我应届高中毕业参加高考,录取到“安徽师范大学安庆教学点”。安庆,古称宜城,相传为东晋郭璞所命。其地钟霍山之神秀,接匡庐之空灵,禀吴楚之才气,融南北之纯风。迨及季世,桐城文兴,海内彪炳,虽蒙涤荡,流风仍存。然而我负笈宜城之时,对安庆如此之人文底蕴全然无知。当时,我的心境比较灰暗,看到的只是偎江枕流的一座小城,唯江上之风雨与菱湖之秋月尚可慰怀。一日,读《论语》,夫子曰:“士不可不宏毅。”心有所动;又一日,读《孟子》,轲云:“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於天下,可传於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于是想,舜本亦匹夫之子,且长于顽瞽傲象之侧,而卒成伟业,立千古之圣名。可见一个人是否能够有所成就,不完全取决于所处的环境,关键在于自己的努力。孟子说得对,“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那一瞬间,有如醍醐灌顶,当头棒喝,悒郁尽去,明镜高悬。
二、师恩
大学四年,教过我的老师很多,他们传我知识,启我心智,我能走上学问之途,与他们的辛勤栽培密不可分。因此每一位老师我都终身铭感,而在这些老师中,对我的事业和做人影响最大的有三位。上大学的第一学期即开设古代文学课,第一位古代文学老师是周新统老师。周先生是解放前老河南大学的高才生,敦厚而儒雅。他讲《诗经》,以毛传郑笺为本,参以方家,酌以已意,不枝不蔓,言简而理得。周先生是枞阳东乡人,他讲课时操一口纯正的枞阳东乡方言,他常常叮咛我们:“同学批个字(‘同学们记录一下’的意思)”,至今犹在耳际。 教我古代汉语的有两位老师。由光老师原在一所中学任教,我到安庆师院求学时,他刚调来不久。由老师讲课与周先生不同,他激情满怀,声音宏亮,讲到激动处,目光炯炯,声震屋瓦。他讲授古代汉语,于授业解惑之外,常有精妙的发挥,传授很多做人的道理。由老师对我非常关爱,我常常到他家去求教,他总要留我吃饭,让师母做可口的上海本帮菜给我吃。师徒俩一起喝着黄酒,听着音乐,其乐融融。喝到酣畅处,由老师会击节高歌,唱起他酷爱的京剧来。有时师母也会参加进来,师母姓戴,是浙江宁波人,操着吴腔普通话,但唱起京剧来,却字正腔圆,婉转动听。由老师和师母老俩口相濡以沫,达观知命,对于人生遭际淡然处之,使我体会到了何谓“处涸辙以犹欢”。在我后来的人生旅途中,我则更进一步体会到,这种心态对于人生是何等的重要。
我的第二位古代汉语老师是李思明老师。李老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在近代汉语语法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朴实无华,做学问一丝不苟。李老师教我们古代汉语的时候,我正在读王力的《汉语音韵》和《汉语史稿》。音韵学是很难学的,自学就更困难,所以我常去请教李老师。那时他还住在安庆三中的一间斗室里,我每次去,都看见他坐在小马扎上做近代汉语的语料摘抄和统计,大夏天的,溽暑难当,他光着脊梁,挥汗如雨,那情景深深地感动着我,也使我对做学问产生了无限的神往。李老师在辅导我音韵的时候,让我懂得了语言学是一门科学,这一领域大有可为。于是我毅然
改变志向,从中意邑久的古代文学转向古代汉语。今天,当我回首二十年学术历程时,虽感‘‘衣带渐宽“为伊憔悴”,但仍然觉得当年改变志向的决定是对的,仍然对李老师当年对我的引导和关怀怀着深深的敬意。
三、苦读
那时整个校园充满着浓郁的读书氛围。清晨,校园里书声朗朗;夜晚,教室里灯火通明。而我,最喜欢去学校后面的菱湖公园里读书。那里有大片的荷田,夏秋时节,莲叶如盖,亭亭过顶,朝阳下,宿露如珍珠碎玉,滚动于莲叶之上。在田田的绿叶之中点缀着无数朵或含苞欲放或迎风吐蕊的荷花,芬芳馥郁,沁人心脾。我徜徉于其中,手捧一卷,渐渐的我物我两忘,不知日之向午。 刚上大学的时候,我有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到有那么多的书可读,一时不知从何处着手,于是也就不求甚解地乱读一气。二年级以后,确立了自己的志向,读书渐渐地系统起来,同时也摸索出一些读书的方法,收获也就日渐增大了。我的读书方法概括起来三个字:览,背,抄。览就是泛览。而对于古代经典作品,如《诗经》、《论语》、《孟子》、《楚辞》以及唐宋名篇等,我都尽量背下来。对于学术书或重要的学术文章,为了吃透其内容,或为了加深理解、巩固记忆,我常常采取抄的办法。有道是,用眼不如用口,用口不如用手。一些难懂的书或文章,抄一遍,比看十遍效果还好。我的音韵学知识就是在抄书的过程中渐有所悟的。
在我苦读的时候,有很多老师给予了我很多的帮助。校图书馆的一位董老太太,见我经常去借书还书,知道我的图书证不够用,就破例免证借给我图书;线装书库原本只对老师开放,管理书库的闻先生知我喜欢读古书,破例让我进线装书库读书。学音韵要看《集韵》,可学校图书馆没有,于是我就去安庆市图书馆借。线装书不能外借,只能在那里看。我每天早上开馆的时候去,下午闭馆才回来。为了方便我借阅,市图书馆的石楠女士(小说《张玉良传》的作者),将《集韵》从线装书库里取出来,放在他们的办公室里,让我就在那里阅读抄写,她还热情地为我端茶倒水。其情其景,至今回想起来,仍是感激不尽。安庆虽然城市不大,但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对于任何一个愿意读书愿意上进的年轻人,安庆人都乐意向他们伸出襄助之手。这些帮助过我的人,在我而言,自终身的铭感,而在于他们,不过是全出于自然,是对喜欢向学之人应尽的本分而已。
四、登高
江城安庆像一艘起锚待发的船,她的主桅即是巍峨矗立的振风塔。我多次登临这座始建于明代80多米高的宝塔。每登临一次,都有一种新的感受。1983年夏天,我怀揣着南开大学汉语史专业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再一次登上振风塔,吟哦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诗句,心潮澎湃,感慨系之。四年大学,不仅使我增长了知识,增长了见识,也让我对人生对社会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往往是难以自己选择的,但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做出什么样的业绩,完全在于他自己。一个有理想肯努力的人,即使最终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人生也是充实的,纯粹的,。断的。“千古风流人物”,其所以风流者,并非显达之谓。纯粹而快乐的入,即可以风流命之。
洪波,安庆师范学院中文系83届本科毕业,语言学博士,现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汉语历史语法研究和侗傣语话语言语法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著作有《坚果集——汉台语锥指》、《韩昌黎小品文选注》等。
许瑞杰
歌 为 巢
八百里巢湖万千人家,光着脚丫的孩子们在湖边你追我逐,从小与贫苦为伴的我就在其中。小时候母亲在算命先生那里为我讨了句“金星钢笔挂一生”的吉言,奔着这句话父亲东挪西借供我读书。1987年9月我终于如愿以偿跨进了安庆师范学院的大门。
贫寒的家境使我懂得学习机会的珍贵,四年里除圆满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外,我尽可能多地选修了自己感兴趣的课目,参加自己喜欢的而且有意义的活动。在校期间让我锻炼最多的是院广播站。由于爱好,我自告奋勇到院广播站担任播音员。一开始发音不准,师生们就热情地给我指正;表达不够,懂行的老师毫无保留地为我指导。很快我纠正了播读发音中浓厚的方言,初步掌握了有声语言的表达技巧,后来我学会了自采自编自播广播节目。1989年,在院团委学生会和有关老师的帮助下,我牵头恢复了院“朗诵爱好者协会”,组织会员把雷锋事迹作为宣讲内容,到安庆市中小学宣讲。1990年5月我应邀主持了安庆市八县三区小学语文教师普通话大赛,宏厚的嗓音、富有表现力的表达,给在座的选手和评委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声乐学习也使我受益非浅,每周一次的声乐小课,老师总是严肃认真地为我纠正发声方法的错误,并针对我的声音特点,作重点辅导。渐渐地我入门了,而且有了不错的表现,1989年到1991年我在安庆市举办的声乐比赛中多次获奖,1991年我演唱的歌剧《白毛女》选段《杨白劳》获得安徽省(江南片)高校艺术节二等奖,并被团省委推荐参加了在青岛举行的全国第二届大学生音乐舞蹈夏令营,获得演出优秀奖并被评为先进个人。
1991年夏天,我学成毕业,分配到巢湖市广播电台。电台刚成立不久,我担负了大部分的播音和新闻专题采写任务。在台领导的支持下我大胆地尝试了长篇小说《许世友传奇》的播讲小说播出后受到好评,被长江中下游经济协作区的6个城市台选用。刚到电台那会儿巢湖台没有版块类的专题栏目,我主动要求创办了时长半小时的生活服务类栏目《生活立交桥》,后来又发展到时长一小时的直播栏目。1997年我被市电视台招调,任专题部主播兼《生活周刊》栏目编导、制片。在电视台这几年里,我深深体会到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为我的事业插上了翅膀。我多次在省市级专业比赛中获奖。独自撰写、编播的风光片《紫薇洞天》、《金秋巢湖更迷人》、《皖中大地上的璀灿明珠》等,还在省卫视播放。《生活周刊》栏目也被评为2001年度巢湖电视台唯一的名牌栏目。 在四年大学生活里,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参加社会活动,上场与对竞赛是提高自己水平的重要手段。1991年刚毕、比时我主动联系市工会职工学校做了一年的兼职语文老师,在那里我不仅品尝了当老师的酸甜苦辣,还获取了许多新闻素材。巢湖是个民歌之乡,这里经常举行歌会,我总能在其中一展身手。 1994年和1998年我两次应邀回母校作汇报演出;1994年和2000年我两次代表巢湖市广电局参加了全省荧屏之星演唱比赛,分别获二、三等奖;1996年和2001年两次代表巢湖市参加全省演讲比赛,分别获得一等奖和特等奖。歌德曾经说过,“你若要喜爱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我时常用这句话勉励自己。现在我把它摘录在此,献给我的学弟学妹们。
操凤琴
志当存高远
我是一名很平凡、很普通的安庆师范学院的学子,外语系88级毕业生,现任新华社《参考消息》编辑。虽然远在千里之外的北方,但还经常收到安庆师院的一些同学的来信,谈及他们的学习、生活中的苦恼和困惑。我非常感谢他们对我的信任。虽然我自己决没有到了成熟得可以做别人老师的境界,许多方面也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但毕竟走过了这段大学时光,因走过弯路而获得了些教训,因此很愿意推心置腹地与安庆师院的同学们谈谈心。
一、关于机遇
我出身于安庆市怀宁县高河镇的一户普通人家,幼时的我就有着和其他农家孩子不一样的对外界事物的敏感度,那时候,我并没有想到几十年后我会是中国国内一主要报纸的编辑,我只知道将来的我一定和别人不一样,我想这一点大概主要缘于我不断求新的性格。回想起大学生活,那真是我人生中难忘的一部分。老师的学识和关爱学校浓厚的人文气息和文化底蕴,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仍然回味悠长。但是,我最大的遗憾就是大一、大二时没有好好学,大一、大二的学习是基础性学习,只有大一、大二学习好了,大三、大四才能有良好的根底。我大三、大四的精力集中在考研上,我也知道,自己是一个很普通的学校的一名普通的学生,要想考研成功,就必须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甚至是几十倍、几百倍的努力。说到考研,那真是记忆中一部难忘的辛酸史,为了能在十一点之后继续看书而又不伤害眼睛,我每天晚上都在传达室看书顺便帮值勤老太太看门。另外因为是跨专业考研,所以在语文等学科上则花了是别人几倍的时间去琢磨、去探索。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专业研究生。机会是自己的,善于把握机会的人才是机会的青睐者。当我考上了中国人大新闻学研究生以后,正好碰到新华社国际新闻学院对人大进行的招生,当时有许多人都不敢报名,但我当时抱着尝试的心态去报名并参加了考试。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我充分发挥了自己英语专业的优势,过关斩将,进入了新华社。如今说起来只是几句话,这中间付出的艰辛和努力都是别人无法想象得到的。
二、关于交往
学习是重要的,进取也是重要的,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也是人生前行道路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在回想起在安庆师院读书的日子,我也曾是个非常有“棱角”的人,总认为自己是“才自清明志自高”,做人嘛,就得张扬个性!哪能遇事先低头?正因如此,我的人际关系总是有那么几分紧张。如今回想起来,心中很是悔恨。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不论时代如何变迁,真诚谦逊地对待别人永远是一种美德,我们如果能发自内心地把别人看重一点,融入温暖的集体中就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的看法是:“吕端大事不胡涂”,在大事大非上,一定要坚持自己的观点;而在非原则性的日常生活中,则应加强自己的为人处世的修养,多一点宽容与谦和,为自己和他人的成长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气氛。四年的大学时间是宝贵的,也是值得珍惜的,希望所有的大学生都能在回首往昔岁月时,不再有遗憾。有句话说:“看不惯别人,往往是因为自己的修养不够。”大到国际潮流,小到个人生活,“双赢”是趋势。
三、关于志向
个人的命运,往往跟他所处的时代以及整个国家的命运 丝丝相连。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这一点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深远的社会大转型,各种机遇像潮水般向人们涌来,但是你不付出努力,就无法抓住机会。也许有的同学以为,毕业后可以走关系、托人情找个好单位,但长远来说,如果自己没有一身过硬的真本领,很难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获得立足之地,即便暂时能喘上一口气,最终还是要被淘汰出局,因此在校大学生一定要利用宝贵的时间抓紧学习,为今后前途谋,不要“老大徒伤悲”。 写到这里,我想我上大学时,整个校园流行织毛衣。我并不是反对女性打毛衣,但是非常反对在最珍贵的求学年代提前做这种以后再做不迟的事情。说得偏激点,这是青春的浪费。一天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时代脉搏在跳动、在激荡,为什么自己不立志前行,为什么不把织毛衣这样的时间用在为自己的前行而铺垫路基的过程中?岁月蹉跎不等人。我身边的很多同事到现在都还在职读书,常常为了“充电”而穿梭于偌大的北京城,奔波于单位和学校之间。志当存高远,但不是赢取大名大利才是有志。“春城无处不飞花”,做名教学一流的老师、当个埋头苦干的科研工作者、成为勤勤恳恳的社区工作人员,甚至做个实现自己理想的自由职业者……这都是志向。只要承担责任,为社会尽力,都是有高远之志。志当存高远,但又要脚踏实地,从平凡做起。如果一个人的理想只是趟过脚边的小河,他不可能去眺望远方的高山,但是如果他志在跨越高山,那他一定首先得趟过脚边的小河。家境、门第扼杀不了一个人的志向,也阻挡不了一个人的前程,但是怕就怕在自己本人没有追求。
四、关于惜时
写到这,不由想起席慕蓉的一句话:总想起那些开在南方的扶桑,那一个下午又一个下午的金色阳光,想起那被我虚掷了的少年时。大学时,有许多同学常常为情感的事情而痛苦得不能自拔。我以自己的切肤之痛深深感触到:大学时代,不论是相恋、单恋还是失恋,一定要拿得起放得下,不21:14 2008-10-29能喧“宾,,夺“主”,而“主”就是学习任务。学习这个大目标一定要坚如磐石。从大道理上讲,是国家和人民在出钱培养我们,从小帐目上算,是父母的血汗钱在供我们求学。我们没有理由为情感的放任自流而辜负这么厚重的期望。
我曾在大学时代狂热地单恋过一个男孩子,虽然现在想起来非常可笑,但当时就是‘‘沉醉不知归路”。以为真正的爱情就是不顾一切,每天不思进取,还自命是“衣带渐宽终不悔”。而后来等待我的却是功课不及格要补课的当头一棒。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在犯着最幼稚的错误而不自知,怠慢了青春,荒废了学业,我心疼我那几百个金子般美好的日子就这么荒废了,以致于工作以后付出了加倍的时间和精力去“恶补,,当时拉下的知识。现在我常常想,如果当时在校时我的基础打得更扎实一些,今天我在工作中可能就会更加得心应手。世上难买后悔药,逝去的光阴无法返回,只能真诚地希望我的师弟师妹们在恋爱和学业上摆正位置,“顾大局、识大体”。世界很大,让思想洒脱些,让心胸开阔些,在更大的范畴内让自己的精神世界丰富、丰满、丰盈,就会把个人的爱与不爱看得更深刻,也更能收放自如,让多年以后再回首时’我们可以无怨无悔!
(张美玲采写)
李长安
魄力 ·魁力
舒城中学是一所始于1902年的百年老校,如今引导舒城中学走向兴盛的领头人是安庆师院82届毕业生李长安。 在未任舒城中学校长前,李长安是一个潜心于教学的教师,他连年带的是毕业班或高中复读班的外语课兼班主任,全身心投入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教学之余,李长安笔耕不辍,先后在《中学外语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外语界》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篇,还有多篇在省级教研会上交流并获奖。担任舒城中学校长、党总支书记是李长安由教学走向管理的转折。大凡与李长安接触过的人,都会有一个切身的感受:这个校长是个能与他谈心、共事的人。在学校,人事变动是个敏感的事,有的同志因职务变动想不通,闹情绪,李长安主动找他谈,帮助他卸下心理包袱。有教师困不能适应毕业班教学需要换下来,有教师不能胜任班主任工作需要调换,在这当口,往往存在情绪波动,李长安就主动与教师敞开心扉,帮助找问题,重新认识自我。近两年来,教师的津贴问题和住房问题牵动着大家的心,李长安把教师意见大的问题集中起来,让学校有关领导带着问题到地区同类学校考察,工作方案成立后,他主持召开教代会,让教师自由发言,谈看法,谈修订办法,直至大多教职工满意为止。李长安以他的坦率和真诚赢得了教师的理解和宽容。 95年刚任校长时,舒城中学校园缺乏整体规划,平房多,建筑乱。李长安打定主意,要彻底整治,建设一流校园。他请来省规划设计院专家,设计出校园规划图。他顶住压力,大胆拆除平房,集资建设教师住宅,建校园美化区。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面貌大为改观,学校先后建成科学馆、运动场、学生餐厅、教师公寓。学校还自筹资金,征地10多亩,建成北苑两栋学生公寓,彻底缓解了学生住宿困难。经整治后的校园钢雕矗立,廊架回曲,芳草凄凄,垂柳依依。李长安以他的苦干实干换来了舒城中学的发展和繁荣。2001年4月该校经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示范高中。李长安主政这几年,是舒城中学发展最快的时期。李长安带领学校一班人,从加强教学管理,优化教师队伍,深化教学改革入手,严格考勤制度,深入课堂,深入教师’株入学生,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新路,教育质量逐年提高。2001年高考,该校理科达重点大学线综合评比成绩居全市省示范高中第一名,文科居第二名,潘冰清同学以文科全市最商分录取北京大学,另有7名同学录取中国科大,创造了舒城中学高考的最好成绩。这几年,该校的备科竞赛成绩显著,5名同学荣获省科学竞赛一等奖,20名同学获市一等奖。教师教研教改取得突破性进展,教师在省以上发表论文130多篇,参加省地级交流并获奖论文100多篇。学校有1个国家级科研课题,2个省级课题。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使舒城中学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校先后被评为市教育先进单位、省文明单位标兵,荣获全国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组织优秀奖、特等奖。李长安本人也因其踏实的工作作风、突出的工作能力和显著的工作成绩,1993年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4年荣获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园丁奖,1996年受政府津贴,1999年被评为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优秀校长。舒中人说,这些年来,变化最大的是舒中的校园环境,是舒中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唯一不变的是李长安的人格魅力。
(张 蕾根据舒城中学资料改写)
方晓利
来路苍苍横翠微
时光如水,岁月如流。人生的长河,时而水流湍急,蜿蜒迂回,时而风平浪静,豁然开朗。那生命激起的浪花,有的惊鸿一现,倏忽不见,有的却定格成为记忆中永恒不变的印记。
1983年9月,我怀着复杂的心情成为安庆师范学院第一届政教系新生。在那个大学录取率极低的年代,能成为师院的学生,使我备感欣喜和荣幸。然而我以超过本科分数线的成绩,却被录取为专科生,又让我在欣喜中多了些迷茫和失落。记得报到的那天,天气很好,蓝色的天空纤尘不染,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青草味。我背着背包,拎着箱子,站在师院的大门口,几分激动,几分新奇,还有几分惶恐。我不知道,命运的红帆就在这一刻悄悄地向我驶来。接站的老师带我们来到宿舍,说是宿舍,其实只是一排低矮的平房。不仅居住条件简陋,教室也是行政楼里一间办公室改造而成的。当时,恢复高考没几年,招生又在迅速扩张,学校的建设赶不上办学规模的扩大,各方面的条件自然都十分艰苦。但是我们又是很幸运的。由于我们是政教系首届学生,学校的领导和老师非常重视,给了我们许多关怀和鼓励,给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我们的学哥学姐当中有许多大龄青年,他们阅历丰富,经历曲折,但他们那种只争朝夕、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对理想的孜孜追求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们。校园里那浓厚的学习氛围、同学们由陌生到相识、相知的友谊已使我初入校时那种迷茫和失落渐渐消失殆尽。我们这一届每个人心中都有着美好的希望和追求,大家都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学校有一片小树林,只要不下雨,同学们每天早上都喜欢到小树林里看书、背英语单词。大学生活虽然紧张但也多姿多彩,我们组织了学马列、书法、艺术、桥牌等小社团、小协会,还开展一些关于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讨论,有时还请来兄弟院校的老师,给我们做学术报告和讲演。周末的时候,同学们还结伴到与学校只一墙之隔的菱湖公园去散步。短暂的大学生活坚定了我的信念,磨炼了我的意志,使我能从容应对困难和挫折。
毕业后,我被分配到远离枞阳县城40余里的青山中学任教。青山中学位于绵绵群山之间,山青水秀,民风淳朴,但交通不太方便。从学校到县城的家有一段崎岖的山路,晴天灰土飞扬,雨雪天则泥泞不堪。我每星期回一次家,打点牙祭,再带点咸菜到学校。那时的生活是清贫的,艰苦的,但精神却是愉悦的,蓬勃的。始终有一种向上的信念在支持着我,引导着我。在青山中学,我代了四届高中毕业班的政政治课,任务很重。为了做好教学工作,我不得不采取很笨的办法,先写详细的教案,然后把它背熟。这样持续了一年多,我对所教的内容吃得很透了,教起来也很得心应手。完成教学之余,我爱读书,读杂书的习惯使我闲不下来。山里的冬天特别冷,每当夜幕降临,外面一片漆黑,万籁俱寂,偶尔听见几声犬吠。我猫在自己那间不足十平方米的陋室里,披着上大学那年父亲给我的那件军用棉大衣,坐在书桌前。山区中学经常停电,每到这时,我就只好点一盏如旦的煤油灯,在昏黄闪烁的灯光下学习。屋里除了一床一桌一椅外,就只有堆满床头和案头的书了。那时我的工资只有四五十元,我省吃俭用,订阅和购买了大量的报刊和英语资料。有时学习累了,就独自一人来到山上,看群山叠翠,听松涛阵阵,感到天地间仿佛只有我一人。这时我想到过去,也想到未来。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1989年我顺利考上了南开大学的研究生,从此生活翻开了新的一页。但安庆师院和青山中学那段生活对我来说是刻骨铭心的。它带给我人生的启迪和磨难的财富,让我受益匪浅。上大学时我非常喜欢这样一句格言:只要你想得到,做得到,你就一定能达得到。我把它写在纸上,贴在床头上。每当我遇到困难,动摇信念,想偷懒享乐时,我就会把它念上n遍,给自己加加油鼓鼓劲。秋日已远,冬日又至。在寒风凛冽的日子里,在明亮莹莹的台灯下,在电脑前劈啪敲下以上文字的时候,耳边依稀响起席慕容的诗句:“回顾所来径啊,苍苍都横着翠微……”。
方晓利,1968年2月生,安徽省枞阳县人,安庆师范学院政教系首届毕业生,1989年考入南开大学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1996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1999年毕业后进入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现在安徽省委政策研究室调研一处工作。
刘亚东
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
我一直认为,饴自己设定目标,找准人生定位是十分重要的事,这些年来,我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认认真真做几件事,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点贡献。回顾十六年的工作历程,无论在哪一个岗位,我都以这个标准要求自己。这些年,我不断学习,不断积累,自身素质得到了提高。目前,我已经取得了高级经济师职称和复旦大学研究生学历,走上了领导工作岗位。所有这些努力,不为别的,只为了更好地适应形势,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一点事情,努力干成几件事。其实,给自己设定目标的念头是早在安庆师院读书时就萌发了,那时,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就是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目标虽然抽象了点,但也确实激励了我去刻苦学习,激发了我的求知欲。而这些给我后来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正是因为给自己设定了目标,我努力方向明确,我所分管的工作都能按质按量地完成,所分管的部门多次获得市级奖励,我本人也多次获得市先进个人的荣誉。我目前在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正在做一项全新的事业。在主要依靠自主开发、自我积累的形势下,如何加快开发建设,提高开发质量,完善开发方式,实现二次创业,尽快把开发区建成综合性、多功能、外向型、现代化的新城区,是我们新的目标。为此,我们将以管理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为抓手,创一流,争上游,作出不懈的努力。
记得保尔.柯察金有一段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之所以记得,是因为深有同感。
刘亚东,安庆师范学院政教系86届毕业生,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现为铜陵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铜陵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集团)总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
陆建华
路从这里生长
我是母校历史系1990届毕业生,现任教于安徽大学哲学系。我出生于1965年10月31日,是安徽省长丰县陆祠村人。1982年夏季,初中毕业时,遵从父母的意愿,考入合肥师范学校。
1986年7月,中师毕业后,我被分配到长丰县双墩农业中学任教,先后教过数学、历史等课程,曾被评为校级、乡级、县级先进教师。1988年7月,我参加了高考,并幸运地考入安庆师范学院历史系。
在安庆师院学习期间,我得到了历史系众多老师的关怀和帮助,学习兴趣由中国古代史转向中国政治思想史,又由中国政治思想史转向中国哲学史。1990年春季,我参加了研究生考试,考了340分,虽然未被录取,但增加了我考研的信心。1990年7月,从安庆师院毕业后,我又一次被分配到长丰县双墩农业中学。一年后,考入安徽大学哲学系,攻读硕士学位。 1991年9月至1994年7月,我跟随我的导师孙以楷教授学习道家哲学。孙老师先后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是杨荣国先生为数不多的弟子之一,也是道家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在孙老师的亲切教诲下,我系统地研读了道家著作,并在学习期间发表了两篇论文,出版了通俗性的著作——《中国教育的困境》(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年出版)。 1994年7月,我以学位论文《逍遥论——庄子心灵窥探》获得哲学硕士学位,留系任教。1995年,我参加了国家八五社科项目“道家与中国哲学”的研究工作,撰写了二十万字的书稿。1996年,我参加了孙老师和朱杰人等共同主持的国家重点古籍整理项目《朱熹全集》的整理工作,承担了《西铭解》、《太极图说注》、《通书注》、《延平答问》等的点校任务。 1997年,我和史向前撰成《墨子外传·墨子百问》一书,并于同年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1998年,我参加了安徽省教委重点项目“安徽道家人物研究”的研究工作,撰写了“庄子”部分,约四万字;同年,我还获得了“安徽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的称号。1999年9月,我考入中山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著名的中哲史专家、文化学专家李宗桂教授。该年底,我被评为安徽大学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000年6月,我晋升副教授;9月,获一“联想”优秀研究生奖学金。目前,我主持了安徽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庄子著作·思想及其对魏晋玄学的影响”,参加了李宗桂老师主持的国家九五重点社科项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目标、基本政策和文化建设实践研究”的研究工作。
此外,1993年以来,我还在《中国哲学史》、《孔孟月刊》(台湾)等刊物上发表了二十余篇论文。在母校的众多学生中,我只是平凡而普通的一员,能有机会向母校汇报我成长的历程,我感到非常荣幸。请允许我代表1990届历史系毕业生表达我们对母校老师深深的敬意、谢意,以及无尽的祝福。
王 静
青 春 无 悔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青春过得精彩,过得有价值,没有遗憾。今天,我是一个接近而立之年的尚可以称青年的中学教师,回首青春岁月,也有些许感慨。作为教师,我的成长是从安庆师范学院开始的。
1991年,我怀揣着录取通知书,带着高考中不甚如意的心情,离开家乡芜湖,来到了安庆师范学院历史系,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安师院严谨的教风、良好的学风给了我很多启迪,学院中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则给我提供了展示、发挥自己潜能的舞台。我很快振作精神,投入到学习、工作和活动之中,并为自己定下了目标: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挥洒青春本色,做优秀的师院人!四年里,我在师长们的教诲和关怀下,在诸多方面有了收获。我先后获得三次一等奖学金,连续被评为院三好学生、院优秀学生干部、安徽省三好学生,1994年获安徽省首届徐悲鸿教育基金三等奖。三年多的广播站播音工作为我今天从事教师职业打下了扎实的语言功底。担任系学生会文艺部长,组织、参加多次合唱、文艺汇演等活动,提高予我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使我在后来担任班主任及行政管理工作时不至于手足无措。最让我终生难忘的是1993年元旦,我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深深地感谢母校,她使我自信从容地走向社会,她在我的青春岁月中留下了最美好的记忆! 1995年,我被分配到芜湖市第二中学任教。我担任了初一一个班级的班主任,同时兼任初一年级四个班的历史教师。每天我都在早读前赶到教室,放学时,陪同扫除的学生一道走出校门;我是历史教师,每周和学生在课堂上见面的时间只有两个四十五分钟,为了掌握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情况,我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其他几位任课教师密切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是这几位有经验的老师引导着我将班级工作带入正轨;我根据自身实际,尝试着把自己定位于一个大姐姐的形象,平时多找学生谈心,触摸他们的内心世界。我们迎来了校运动会上的胜利,获得了学校文艺会演中的荣誉,也曾为班级薄弱学科的低徊不进而烦恼。通过我和孩子们的共同努力,这个班级成为一个班风良好、成绩稳步前进的集体,我也获得了家长们的认可。 1996年夏天,学校将我的工作调整为高一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兼任两个班的历史课,另外兼任团委副书记。因为行政事务较多,在班级工作中所花的时间必然要受限制,可是谀个高一(1)班是全年级入学平均分最低的班级,学生备方面的素质相对薄弱,学习习惯不太良好,而且普遍有自卑心理,所以我只能从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开始,引导学生加强自控能力。我给大家提出了一个“自觉、自信、自强”的口号,要求同学们加强自律,做一个有尊严的人。学习上,我要求学生针对自身实际,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掌握高中时期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例如理解记忆),还要求学生边学好高中的新知识,边补上初中的漏洞。这一点得到其他几位任课老师的大力支持。一年后,我们班的成绩已经由过去的比其他班平均分低5、6分,进步到没有差距甚至略超过其他班级。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素质,我经常利用班会给学生搞辩论赛、演讲比赛或知识竞赛。班里有一位女生,文化课成绩不是很好,但很有艺术天份,又十分热衷于集体活动,但偏偏是个其貌不扬的胖、r头,每当她关心集体活动时常常招致同学的讥讽。有一次全市中学生演讲比赛,我鼓励并辅导她通过层层选拔,最终获得了全市二等奖。从此她真正找到了自信,全身心投入艺术学习,后来考取了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本科。老师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发现自我价值、寻找人生准确的定位,这也许就是素质教育的主旨所在吧!
从1996年起我开始陆续担任一些行政工作,如少先大队辅导员、团委副书记、政教处副主任、教务处副主任等,繁杂的行政工作占去了我不少的精力与时间,但是行政工作与班主任工作一样,对于锻炼一个教师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不论行政工作多么繁忙,我从来没放弃过在教学上的探索。历史是很多家长、学生眼里的副科,我希望学生能真正了解历史的价值,能对我的历史课流连忘返。除了坚持读透教材和大纲、备详教案外,我订阅了一些教学杂志,注意向老教师讨教一些经验,有机会多听其他同事(包括其他教研组的同事)的课,也经常向学生听取反馈意见,从多方面来积累教学经验。我所在的芜湖二中每年都要在35岁以下青年教师中开展“一节课评优”活动,这个活动对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教研组睦和同组同事的帮助、指导下,1 998年我在这个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同时我开始尝试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注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000年,我的一节课《戊戌变法》被省教科所推荐前往上海参加全国中学历史教学录像比赛并获得一等奖。2001年,我通过教学比赛,被评为芜湖市第三届教坛新星和安徽省第二届教坛新星。我和同事设计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戊戌变法》去年入选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编订的《中小学教育软件推荐目录》,在网上向社会公布,现又编入《中小学优秀教育软件(资源)集锦》,由教育部修改发行。工作之余我还在领导的鼓励之下通过考核成为一名省级普通话测试员。
在离开母校后的七年中,难忘师长的叮咛嘱托、同学少年的激情壮志,未敢懈怠自己、辜负光阴,也深感百年树人的事业真正需要我们奉献青春的热情、毕生的心力,为此,愿追随母校师长们一路前行!
凌晓星
心 画
我很早就迷上了画画,小时候经常拿红粉石在地上乱画,脑海里充满了战争幻想。直到上小学初中,课本练习本的空隙依然画满了宝刀利剑,战马枪矢。英雄侠客们在我的课本上纵横驰骋,威风凛凛。它们被我夸张成种种破碎的历史影像,丰富着我的想像空间。我读小学的时候,就已经读完了四大名著中的三部——《红楼梦》除外。受其影响,我对历史有些偏爱,其实我喜欢的是揉入个人想像的感性历史,而不是真正的历史。真正的历史太冷酷,它往往会磨损一个人对人生、对社会的良好愿望。“历史是无情的”,我喜欢有情义的历史。
初中毕业后我去屯溪学雕砚台,雕了三年砚台,跑了不少地方,最远去过江西乡下。那个叫镇头的村子种满了梨树。正值春天,花开如雪,皓莹如海,实在是美极了。但那时我的生活条件不好,营养跟不上。雪白的梨花衬着灰头土脸的我,实在是有伤大雅。在那三年里,找不到活干只好呆在家里务农。那时体质也还好,曾经挑着六十斤的东西爬二十里山路。冬天里挑担过河也不脱鞋,也不挽裤脚,挑着东西就往河里冲,当然洞水极浅,尚不没膝。细想往事,少年时的我有一股冲劲,也有韧性,这对我以后的人生道路有着极重要的作用。
后来,我爸觉得我这样下去并非长久之计,费了些周折,把我送到深渡中学念职高,专业是美术装潢。受条件制约,职高两年所学不多,但它是一块跳板,有了高中文凭就可以参加高考,大学对我来说就是天堂。也许这个前景太诱人,在爸爸的鼓励下,几经犹豫,我终于下定决心,开始了高考的茫茫征途。那时我面临两个问题:一、高中课程我完全陌生,职高所学完全派不上用场。二、专业水平较差,色彩根本就没有画过。为此,我先去高三年级当插班生,补习文化课。后又去徽州师范,专门拜了一位老师学习素描。当时我在专业上的优势是速写,偏偏在我考试的那年速写不再列为考试科目。消息传来,其他美术考生雀跃不已,而对我却是雪上加霜。因为熟人的关系,我住在徽州师范的一间小房子里。房间在嘤嘤如诉,特别是凌晨。我简直怀疑自己是住在蜂箱里,我那幼嫩的肌肤,更是受尽折磨。那时我居然不知道有蚊香,无意间在同学处见到,送了半盘给我。效果奇佳!第二天便连忙上街买了一盒来,就此才结束了我“舍身饲蚊”的.“壮举”。不管怎么说,也不管吃了多少苦,考了两年,好歹是考取了。94年秋天来到安庆师院。开学第一天,我一个人带着行李来校报到,孤孤单单地站在十字街头,看着黄昏下的人来车往,我想:“拼搏两年,就为了今天。”很快,我调整了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我用白纸订了一本两百页的大册子,又在旧书摊上买了一些小人书,每天晚上坐在教室里画线描,临摹连环画。日子在不紧不慢中过去,很快,一个学期没了。在安庆师院的第一个学期,我沉言寡语,怯于交际,是个毫不起眼的家伙。第二学期开始有人注意到我。因为我画素描的路子有点变化:由明暗转向线描。对我来说,这是个突破。它解放了我的思想,放开了我的手脚,也很快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这一点对我的鼓励很大,我开始认识到:艺术,首先要尊重自己的心灵。艺术作品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因为画画,我租了房子。又因为经济紧张,第三学期我与同学在郊区租了间房。路程较远,在安庆师范学校后面的村庄里,距校大约十八里路。我不会骑车,每天坐公交更是伤钱,于是我发扬“革命传统”,每天走路来回。走路有时是种享受,随着脚步的迈动,心灵也在无拘无束地漫游。我的毕业创作就是在每天的行走中孕育出来的。我一直觉得画画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认识上的提高才是最最主要的。走路有时也很辛苦,特别是冬天的雨雪天气,无论我朝哪个方向走,风雨总是迎面袭来。凄风冷雨,把整张脸吹打得一片麻木。那时我想:风把我的脸庞吹裂,我是不是就此衰老了?想到衰老,我感到从心底冒出一阵寒意。 我得承认我是个忧患意识很重的人,这注定了在现实生活中的窘迫。也许我把 艺术与现实粘得太紧了,可我是个资质平平的人,我不这样努力将会一无所得。从我的人生经历来看,不管我日后取得或多或少的成绩,我与生俱来的许多东西是改变不了的。现在我仍然处于艰难的探索途中,精神上的压力远远超出了我以前的任何时期的困难。我只有硬着头皮向前,此外我没有任何选择。许多东西当你经历时,会觉得是种苦难。一切过去之后,它又何尝不是一种美?真正的苦难从来不是生活或物质上的,而是精神层面上的失重、焦灼和虚空。我不认为自己在经历上有过什么苦难。“苦难”是个很美、也很无奈的词,没有人会为了苦难而去制造苦难,除非是疯子。同样,由苦难而带来的美既是财富也是一朵残忍的“恶之花”。无可否认的是:艺术的成功不要求掺入苦难,苦难却往往会使艺术更具撼人心魄的魅力。
安庆师院的师长们给了我不少帮助。直到现在,他们仍然在默默地支持和关怀我,对此我心存感激。人行于途,有时并不需要别人多么大的帮助,需要的仅仅是一种真诚的态度。这种态度会转换成一种动力,催促我向前,永不气馁,永不退缩。同时,有了这份真诚,自己才永远不会感到孤单。
附:凌晓星作品人展情况
1、2000年9月,水彩画《响午》获“合肥市艺术大展”银奖。
2、2000年10月,国画《骑射图》获“安徽省第二届体育展”最高奖——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3、2000年11月,国画《回忆》获“安徽省第六届文化
节美展”铜奖。
4、2001年6月,巨幅国画《湮灭》获“新时代全国中国
画展”优秀奖(中国美协主办·北京·中国美术馆)。
5、2001年7月国画《灯》入选“建党80周年”全国美
术作品展(安徽展区优秀奖)。
6、2001年9月,国画《秋暝》获“2001年全国中国画
展”优秀奖(中国美协主办)。
7、2001年11月,中国画《骑射图》入选“第五届全国
体育美展”(国家体局、中国美协主办·广州·广东美术馆)。
8、2001年11月,国画《秋游》获黄山市“新安杯”书
画大赛一等奖。
9、2002年1月,国画《野柿》入选“21世纪中国画澳
大利亚展”(中国美协主办。澳大利亚悉尼——墨尔本巡回展
出)。
10、2002年6月,国画《野柿》获“纪念毛泽东延安文
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全国美展安徽展区银奖。
11、2002年7月,国画《秋猎》入选“迎奥运全国中国
画展”(北京·中国美协主办)。
吴福朝
虚拟世界里的真实人生
一、简历
吴福朝,男,1957年10月出生于安徽省枞阳县,1982年毕业于安庆师范学院数学系。1982年1月至1984年7月,在枞阳县钱桥中学任教;1984年8月至1993年10月,在安庆师范学院数学系工作,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1993年11月至2000年8月,在安徽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9月至今,作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工作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
二、教书
为本科生所讲授的主要课程有:《数学分析》、《复变函数》、《常微分方程》、《高等代数》、《图论》,为硕士生和博士生所讲授的主要课程有:《组合数学》、《矩阵分析》、《混沌与动力系统》、《计算机视觉》。已培养或协助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3名,现有在读博士生3名、硕士研究生4名。
三、科研
目前感兴趣的研究领域:计算机视觉、机器人导航、虚拟现实、基于图像的建模与绘制、人工神经网络。主持或参加过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十多项科研项目,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多篇。1997年获安徽省青年科技奖,2000年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主要研究成果有:算子最佳非负逼近理论 该项研究成果的主要工作有(1)解决了算子最佳非负逼近中两个基本问题:最佳非负逼近的特征以及算子到非负算子集的问题(在算子范数的意义下)的计算公式,(2)解决了算子最佳迹类非负逼近特征及在正规条件约束下的唯一性等问题。这些研究成果以系列论文的形式发表在《数学年刊》、《数学杂志》、《数学研究与评论》等重要学术期刊上。该项科研成果1997年获安徽省青年科技奖。人工神经网络理论 该项研究主要探索人工神经网络的学习机制,对几种典型神经网络的收敛性、学习复杂性以及网络的性能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得到一系列重要成果。提出了新的网络模型及其学习算法,如FP学习综合算法、基于规划的学习算法以及基于突出特征的学习算法等,使用权网络的学习效率和性能得到很大的改善。该项研究成果以系列论文发表《IEETYANS.ON NEURAL NETwORKS》、《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等重要学术刊物上。该成果2000年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张 宁
长路奉献给远方
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时代为我们这批幸运儿提供了深造的机遇,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我走进了安庆师范学院。师院小红楼虽然没有北大红楼那么闻名,但它是安徽高等教育的重要见证。站在小红楼前,我思索自己人生的道路,我意识到,今生注定要与教书育人结下不解之缘。我也暗下决心,今生的道路就从这座小红楼起步,为社会、为教育、为培养下一代尽自己绵薄之力。学院教学条件当时还非常简陋,教学环境还没有完全从十年浩劫的阴影中摆脱出来,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我们这一批时代宠儿的求知欲望。我们珍惜这难得的高等教育机遇,在这里我们不仅学文化知识,学习社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这里我们学会了用自己的头脑去独立思考问题,学会了站在前人的肩上放开视野去鸟瞰人生,鸟瞰过去、现在和未来。四年的时间没有白白度过,当我揣着毕业证书离开母校,第一次走上讲台,面对几十双如饥似渴的眼睛,我感到了人生奠定了我人生最终的道路。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改革开放又迎来一个美好的春天,沿海城市的改革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内地的朋友们、同学们都纷纷奔向蓝色的大海,去学习、去充实、去闯一番新天地。当时我已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对于一个并不算年轻的女性灌说,放并已有的舒适、惬意的工作、生活条件去“闯海”是餮霄很大风险的。但是最终我选择了开拓,因为只有开拓才有更宽广的道路,才有更美好的未来,国家如此,个人也是如此。我坚信当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利益相一致时,个人的理想就有了全新的价值和意义。1992年我到了海南省,受聘于一家经营公司,从事的工作是完全陌生的。工作中的我,比别人想得多,渐渐地,我从陌生到熟悉到熟练。两年的海南工作经历,让我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积累了发展自己事业所必须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在磨难里我砥砺了意志,提高了能力,更新了思想观念。从海南回来后,针对当时安庆市内公共交通落后状况,我组建了自己的出租车公司,率先将出租车营运模式引入安庆市。一时间出租车业务红红火火。改变了人力车围着大街小巷转的落后面貌,提升了安庆的城市形象,受到安庆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好评。
虽然公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不错,但我并没有忘记曾在母校红楼前立下的誓言:我毕业于安庆师范学院,我要为培养下一代尽微薄之力。当时的安庆虽然已有一、两所民办学校,但是真正意义的全日制封闭管理的寄宿制学校仍然是空白,我要创办一所这样的学校,以圆自己兴办教育之梦。几年的奋斗经历告诉我这不是一条平坦的大道。记得鲁迅先生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也想为别人踩出一条路来。
虽然思想上有了充分准备,但是一旦踏上这条路,困难就接踵而来,教学场地、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等问题,还有诸如电的问题、水的问题、周边农民的问题、同有关部门交涉问题等等,每天塞满了大脑,有时候我真的感觉到自己支撑不下去了,汗水和泪水禁不住就下来了。好在有上级机关的支持,有母校老师以及众位同学和有志于教育的同仁们帮助,我克服了一个一个难关,挺了过来。
如今,我亲手创建的育才学校已初具规模,校园占地139亩,建有4幢学生宿舍楼和一幢科技楼,拥有13间教室和物理、生化、语音、微机、图书等馆室,校舍掩映在绿树丛中,十分美丽。2001年新建的2800平方米的多功能大厅也于9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400米标准环型跑道综合运动场正在建设中,预计今年年底能投入使用。经过8年的办学实践,现在校学生总数已接近400人,分初、高中两部共六个年级十三个班。
虽然办学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我知道前面的路还很长,而且仍然崎岖不平。我常用屈原的话告诫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天既然我选择了这条路,注定自己将不再有轻松和闲暇了。我希望通过自己和安庆育才学校同仁的不懈努力,将育才学校建成一所现代化、规范化的新型寄宿制学校。
(张 宁 安庆育才学校董事长)
胡义华
高怀见物理
胡义华,男,1958年5月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1978年3月考入安庆师范学院物理系学习,1982年2月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1984年9月至1987年7月和1992年2月至1994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师从中科院院士刘颂豪研究员,在自由基光谱、分子反应动力学、亚稳态原子和分子碰撞传能等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由于学业成绩优异,被评为中国科学院1994年度优秀博士毕业生,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1995年2月至1996年7月和1997年11月至1999年2月应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杨世和教授的邀请作高级访问学者,在光诱导金属离子团簇反应、弱成键团簇光谱等课题上进行合作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分别在国际、国内权威刊物Journal of P}lysical C}lemistry、Journal of C}lemical Physics、C}lemical Playsics Letter、Z.Phvk. 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ss Spectrometry、化学学报等发表论文二十多篇,全部被国际权威索引sCI收录。获得博士学位后即到广东工业大学应用物理系工作,历任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系主任。现为物理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工业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学术带头人,为广东工大应用物理系的学科、专业和实验室建设做出了显著贡献。 1、教学工作:先后主讲《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激光技术与应用》、《激光光谱学》、《高等激光技术》、《物理学与高新技术》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评估年年优秀。积极开展教研工作,主持广东省教育厅教研课题一项、广东工业大学教研课题两项,发表教研论文多篇。
2、科研成果: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三项、香港政府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两项、广东工业大学基金课题六项,科研项目经费累计达两百万。在亚稳态原子或分子传能反应动力学和化学发光;团簇的形成机理、结构、光谱等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研究。在范得瓦尔斯团簇的光谱研究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3、行政业绩:创建省优课程,组织全系教师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能力为目标,对大学物理课程的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全方位改革。此课程受到广东省本科优秀课程评估专家高度评价,被省教育厅评为三十门省级优秀课程之一。任职期间,创办了应用物理系的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亚,并为应用物理系2000年成功创建材料物理与化学硕士学位点立下了汗马功劳。
石 剑
十年磨剑声震远
1987年7月,我从安庆师范学院物理系毕业,分配到宿松县程集中学。那时的程集中学是宿松县最好的高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每年的升学率都在80%左右。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初涉教坛,我深感工作的压力。这里都是教坛的佼佼者,宿松教育界的精英,我该如何立足,进而跻身到他们中间呢?为了向优秀的老师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我经常去听课并作听课总结,总结他们的经验为我所用。在备课上,我花去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心去讲好每一堂课。对作业的批改不敢有半点马虎,.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批改作业不知不觉就到了凌晨三点半。就这样,一学期下来,我所教的班级物理单科成绩名列全校第二。虽然没有拿到第一,但对刚参加工作的我来说,已是一个极大的肯定了。
第二年,校领导决定让我当班主任。我刚毕业,学生都愿意找我谈心交流,我也从他们身上找到自己少年奋发的影子。渐渐地熟悉起来后,学生没有钱找我借,没有菜吃到我家拿。生活问题解决了,学生们学习的劲头更足了。1991年8月份,我和我的学生迎来了高考大丰收:升学率达90%以上,雄居全县第一;物理单科成绩的平均分不仅创造了宿松县新纪录而且居于安庆市首宜。
1994年,我开始辅导竞赛班的物理。刚开始是艰难的,资料匮乏,条件艰苦,时间紧张。暑期里我和学生们不分昼夜的找题,解题。在1996年举行的物理奥赛中,我班有多位学生获得市、省级奖励,并有一位学生获得全国二等奖。学生的成绩肯定我的工作,1996年9月我被国家教委、劳动人事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同年,我担任了校长助理工作。
1998年8月,在全县校长大调动中,我被调至宿松县凉亭中学任校长,全面主持工作。凉亭中学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我去的时候操场荒凉、杂草丛生,学生宿舍阴暗潮湿、拥挤不堪,拥挤的水房外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改善学生的生活条件成了我任校长后的第一大任务。经多方努力学校终于在99年落成了女生公寓,修建了标准的四百米水泥跑道。学生的生活环境好了,学习的劲头自然高了。我和全校老师齐抓共管,尤其对高三毕业生更是严格管理。早上,教师先上寝室后去教室,保证每个同学出勤,早读、早操。晚上,老师和同学一起学习到10点钟,一个郡不能少。学风慢慢形成了气候,校风也成了形。99年高考带给凉亭中学一个惊喜,本科生达20个,是以前的十几倍。高考的成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校的行政、教学、后勤各方面工作都开始走向规范化、制度化了。2000年3月我被调回程集中学任校长。我将和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使这所市重点中学向省重点中学迈进。毕业十几年了,在工作的路上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每一步我都用心地去走,全身心地投入,一步一个脚印,让脚印来印证曾有的努力,让脚印提醒自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方 兴
办有灵魂的教育
方兴,1982年7月毕业于安庆师范学院物理系,分配至铜陵市一中任教,1991年3月任铜陵市教委物理教研员,1994年7月任市二中校长助理,1995年任二中副校长,1996年任铜陵市一中校长助理,1997年任一中副校长。现为铜陵市一中校长、党总支书记,铜陵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中青年学科带头,中学特级教师。二十年来方兴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在教学上“严而不苟”,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研成果丰硕。在教学上,从1982年至1991年先后在铜陵市一中送走了一届初中、二届高中毕业生,所教班级的物理成绩不管是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最高分均是全市第一。在学科竞赛中,仅1990年所带学生就获奖12人次。余嘉联同学在省高中物理竞赛中获第二名,在全国决赛中获二等奖第一名、笔试第一名。这一成绩至今还是我省参加全国中学物理竞赛决赛的最好成绩。在教学研究方面,有多篇论文发表。其中《高一力学教学的困难与对策》、《磁场屏蔽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演示器》发表在由中国物理学会主办的《物理教学》上。1995年6月,经安徽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高中物理奥林匹克讲座》一书(方兴编写1—5章)出版,1999年8月与凌启明老师(我院物理系96届校友)共同制作的教具被国际物理教师学术交流会录用,并在会上展示。
2001年8月方兴担任铜陵市一中校长、书记。上任之后,方兴校长提出铜陵市一中要发扬省重点中学、省示范高中的优势和传统,“办有灵魂的教育,育有底气的新人”。2001年12月铜陵市一中与中国科技大学达成协议,成功建立“中科大基础教育理科实验基地”。2001年,铜陵市委、市政府实行教育资产置换,决定利用原卫校的校址和资产建设一中新校园,并要求一年内完成一期工程。2002年9月前搬迁完毕,在新校园开学。这项工程资金紧、时间短、任务重。以方兴为首的一中领导班子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部门的支持下,依靠全体教职工,群策群力、奋发图强,顺利地完成了一期建设和搬迁任务。如今的一中是一座充满欧美风格和现代气息的崭新学府。2002年9月,副省长蒋作君和省教育厅厅长陈贤忠视察了铜陵市一中。9月中旬,英国哈尔顿市、德国马尔巴赫市教育访问团参观铜陵市一中,一中美丽校容和办学理念给他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德国客人诚邀铜陵市一中的学生赴他们的学校学习,英国客人约定明年一中派40余人的代表团赴英国哈尔顿市作文化交流。
但方兴校长清醒地认识到,办好一所学校不仅要有“大楼”,关键要有“大师”。铜陵市一中近期的办学目标是:“筑巢建校,加强管理,形成特色,跨上国家级示范高中的新台阶”。在学校管理上:一是加强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促进管理的规范化;二是以教育科研为动力,促进管理的科学化;三是以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抓手,促进管理的现代化。方兴校长认为教育归根到底要走‘‘现代化、集团化、国际化”的路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培养的学生是21世纪的强者。
(根据铜陵市一中资料改写)
钱 捷
遥 望 家 园
钱捷,1956年5月出生于军医家庭,1974年高中毕业后下放到农村插队劳动,后招工进入安庆柴油机厂当工人,业余时间喜欢读书,特别对哲学书籍有着浓厚的兴趣。1977年底恢复高考,凭他良好的文科功底报考文科应该说比考理科的把握性大,但此时的钱捷深知要在哲学研究方面有所建树必须有良好的数理功底。为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他果断地报考了理科,并于】978年2月考入安庆师范学院化学系。随后的四年他几乎等于学了两专业,除认真学好专业课外,他花了很多时间研读哲学书籍,并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功夫不负有心人,1982年2月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华南师范大学哲学研究所攻读科学技术哲学硕士学位,1985年1月毕业留校工作。
1990年钱捷的事业进入第二个高峰,这年10月获准赴法国留学,在法兰西学院Jules Vuillemin教授和艾克斯一马赛第一大学Elisabeth Sctlwartz教授的指导下完成关于康德“先验演绎”的博士论文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96年11月回到华南师大。1999年赴美国波士顿学院进行合作研究,2002年春,应邀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再次赴法国进行合作研究。 钱捷现为华南师大政法学院教授、副院长,华南师大科学技术哲学博士指导组成员,外国哲学硕士点学科带头人,并应邀担任清华大学sTs中心、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英澳暑期哲学学院中方学术委员、《东方文化》编委等学术职务,在哲学界颇具影响。1998年以来主持和参加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广东省人文社科项目多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康德哲学、西方古典哲学、科学哲学和科学思想史、法国现象学和中西比较哲学,在《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德国哲学论丛》等权威刊物上发表“悖论与真理”、“什么是康德的先验论证”、“彭加勒的数学直觉主义”、“判断力的功效”等论文20多篇。
张 瑜
学子心·母校情
尊敬的学校领导、敬爱的教师、亲爱的同学们:
您们好!
首先我代表化学系七七级全体同学对尊敬的领导、敬爱的老师参加我们毕业20年的聚会表示衷心的感谢。谨向当年为我们辛勤笔耕、心耕,带领我们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遨游的恩师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并献上我们发自肺腑的深深祝福。弹指间,二十年…… 二十年来,往事历历在目;二十年来,我们心系母校,瞩目母校,关注着母校的发展。 同学们都说,从昨天到今天,只要走近母校校园,浓烈的亲情扑面而来。师生相见,老同学相聚,双手相握,久久不愿松开,更有人泪水涟涟。红楼下,我们回到了当年,时空凝聚,感慨万千。真是:“阔别常相忆,白了少年头。”今天我们大家能在母校相聚,畅叙师生之情,共念同窗之谊,实是人生一大乐事。尊敬的领导,敬爱的教师,二十年前,我们42人就是一个融洽友爱、积极向上,特别能奋斗的省高校先进集体,她曾为母校闪烁辉煌的校史留下美好的篇章。二十年来,我们在茫茫人海、漫漫人生中孤心苦诣,人自为战。经历了几番风雨,终经千敲万击,赢来履险为夷,大展宏图。如今我们自豪的宣言:我们无愧于恩师的教诲,无愧于母校特有的素朴和辉煌。
据本次聚会筹备组的不完全统计,我作一个极简短的汇报。在已联系到的41位同学中,目前在教育行业上有31位同学。其中从事高等教育工作有9位,高中高专系列工作22位,担任国家公务员的有8位,从事科技制造业有2位。在教育行业中,有4位同学取得博士学位,两位同学取得硕士学位,一位同学取得双学士学位。有博士生导师1人,即将待批博导1人。硕士生导师3人。教授4人,副教授5人,中学特级教师2人,其他同学均为中学高级教师或高级讲师。如今我们都毫无例外的成为各项教学业务骨干或学科带头人。走上公务员行列的同学绝大多数现已走上领导岗位,大多数已成为双肩挑的人才。真可谓人才济济,硕果累累。随手采撷几枚,献给母校和恩师。
朱晓勤同学,现为南开大学化学系博士生导师,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在国际一流杂志发表论文41篇,在单电子转移机制研究方面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现正在物理有机领域实现新的突破。 陈荣同学,博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任处长。著有《21世纪化学展望》专著,在化学教学及研究领域影响较大。任吉存同学,挪威博士后,现为上海交大化学院待批博导。在“毛细管电泳基因分析领域”不断有新的研究进展,在化学分析领域做出突出贡献。方基发同学,是我国强反光材料的专利发明人,他的发明填补国内空白,达世界水平。并积极进行科技创业,将科技转化为成果,他创办的科技发展公司生产的产品外销欧、美等发达国家。钱捷同学,法国哲学博士,现在华南师大政法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其研究的“科学哲学”成果达国内一流水平。宗华宇同学,高级工程师,积极进行科研创造,在微波使用商业化方面颇有建树,其“微波保鲜食品”,“微波干燥茶叶”等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并参与中央电视台科教片“微波干燥茶叶”的剧本编写。沈玉华同学,安徽大学化学系教授,硕导,是安徽省首批学科带头人。王仁祥同学,硕士,北京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是国内负兴PS版主要研制开发人。周云同学,铜陵县地税局长。2001年10月份安徽日报专题报道他的事迹,被列为全省“十佳满意公务员”人选。罗伟同学,中学化学特级教师,桐城中学副校长,省特级教师评审组成员,安庆市化学会副理事长,教育成绩誉满全市,影响全省。赵兴德同学,中学化学特级教师,安徽省首届“教坛新星”,安徽省高中化学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得者。王原平同学,中共九江市浔阳区区委书记,是一位优秀的党务工作者。
徐英亮同学,潜山源潭中学副校长,教育教学理论造诣很深,在当地被誉为‘‘教育家”,曾培养出省高考状元。 张群同学,安庆师院教务处副处长;周宏同学,安庆师院化学系副主任。他们均以精湛的教学艺术、出色的管理能力成为母校的中坚。还有齐继华、汤传义、王幸、洪大为、刘心龙、高志芳、姜心龙、廖旭华、朱俭跃、胡要荣、华兴社同学,等等、等等,真是举不胜举,只要我们一到同学的工作所在地,或参加某学术、教研活动,马上就有人热情介绍,如徐小平同学,在铜陵市知名度极高。可见我们的同学经20年的努力奋斗均已成为名师、名人。请同学们在与母校老师交流中}[报您的成就和成果,让老师们一起分享我们的喜悦和欢乐。我们正在为母校争光,母校当为我们骄傲。我们深知,严师出高徒,我们有今天,与母校的培育,师长的教诲绝对分不开。我们永远忘不了母校,我们永远心系母校,我们始终关切着、企盼着母校的发展。我们将尽自己一切能力、最大的努力来报效自己的母校。我敢代表化学77级全体同学承诺,我们中的任何一位同学只要有条件,在母校需要时,就会全力以赴。尊敬的领导,敬爱的恩师,今天我们相聚在一起,百感交集,让我们产生无尽眷恋。当看到母校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新貌,我们感到由衷的喜悦。值结束汇报之际,谨代表化学77级全体同学祝福母校。祝福恩师。
谢谢您,母校的领导。
谢谢您,我们的恩师。
(张瑜化学77级班长,安庆一中教导主任)
编 后 记
2001年春,我们印发了《我是母校的窗》第一辑。同学们认为这是本可以照亮自己、溶化自己的书。不少同学把它作为礼物转赠给远方的同学和好友,有的还建议我们把书的内容挂到校园网上,我们欣然接受。院领导对第二辑的编写十分重视。院党委书记丁伯华同志在为我们题写书名时说:“教育部师范司的领导看了《我是母校的窗》,认为编得好,书名也好”。丁书记勉励我们再接再厉,再编精品。院长汪青松同志指示我们要深入基础教育战线,采访优秀校友,用他们的事迹教育、激励在校大学生。院党委副书记汪良发同志审定了编写提纲并仔细审阅了全部稿件。在编写的过程中,各系负责同志给予了大力支持,王世林、刘燕、鲍硕来同志担负了具体编辑工作,学生处处长陈世庆同志负责全书统稿。第二辑上篇的稿件主要来自近两年学院举办的“优秀毕业生成长历程报告会”。在材料遴选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明确了编写思路:反映我们的学生面对生活的困顿,不等不靠,自立自强;经历失败挫折,善于反思,及时调整心态;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扬己所长;在集体的关爱中成长成才。下篇的稿件来自近两年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的资料。我们试图从不同的切入角度、不同的叙述深度来展现校友们的业绩、风采和情怀。上下篇合在一起,是两旬诗:年轮奉献给岁月,长路奉献给远方。现在,我们把诗转换成编辑语言:用句号结束昨天,用逗号记录未来。由于人手和水平所限,第二辑的编写留有诸多遗憾:还有许多校友的感人事迹未来得及深入采写和整理。优秀校友名录我们只选登了四个系列,而且多有疏漏。为此,我们常常自责并不断地催促自己:赶快编写第三辑。
二00二年十月

版权所有:安庆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 联系地址:安徽省安庆市集贤北路1318号安庆师范大学龙山校区行政楼北6楼617 联系电话:0556-530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