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母校的窗(第一辑:为校友喝彩2)

作者:招生就业处 时间:2006-12-23 点击数:

<>刘金源

<> 用心走路

<>19721月,我出生于皖西南望江县长江之滨的一个贫困乡村。在1岁半时,一次意外的持续高烧引发了脊髓灰质炎,即通常所称的小儿麻痹症。虽然心急如焚的父母带着我四处求医,但最终还是使右下肢落下了残疾。如果说在此后的几年时间内还有可能通过手术治愈的话,那么,一方面,高昂的医疗费使我们这个贫寒的家庭难以支付;另一方面,上小学之后,父母也担心进一步手术会耽误我的学业,于是,这种身体上的残疾终于伴随我走过后来所有的风风雨雨。

<> 与许许多多的农村孩子一样,我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岁月。逮知了,钓鱼,掏麻雀,等等,这种无忧无虑的生活至今仍令人神往。告别短暂的童年后,19789月,我进入了当地的小学读书。父母常常鼓励我,要我通过读书这条路来掌握自己的命运,在社会上站稳脚跟。父母的话对我有所感触,我也由此下定决心,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或许是自己的资质不错,尽管我有点贪玩,但在小学阶段,成绩一直在年级名列前茅。19839月,我以优异成绩考入本县最好的中学棗望江县第二中学。

<> 学校离家有六七里地,艰苦的住校生活由此开始。在生活方面,我得到许多热心同学的帮助,至今仍难以忘怀。没有他们,我的学业也许难以完成。而在学习方面,我极其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加倍努力,试图向老师、向同学证明自己的实力。在几年的中学生活中,我除了成绩一直保持领先外,还代表年级或学校,参加过多次县级、地区级或省级的英语和数学比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 记得有人说过,人生漫长,但最为关键的只有几步,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19867月初中毕业时,如果不是阴差阳错,我很可能会走上另一条人生之路。在中考时,由于我考出了较高的成绩,父母及亲友们一直期盼我“跳出农门、进入城里人的行列”的计划眼看就要实现了。作为一个农家子弟,我当时也希望就此跻身城市户口的行列。在父母的要求下,我填报了当地的一所师范学校,父母还四处找人活动,以确保能够录取。可命运捉弄了我们一家,希望最终成失望。这所师范学校以我身体残疾、不宜为人师表为由拒绝录取,我只得又回到母校继续我的高中学业。通过这件事,我开始认识到,作为残疾人,我可以尽我最大的能力做正常人所做的事情,但社会不一定就能认可和接受你。我曾一度失落和消沉,觉得自己几乎无路可走。但最终我还是鼓足力量,投入学习之中。因为社会不一定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如果你仅仅因为一次挫折就心灰意冷、踯躅不前,那么这样的弱者是无法立足于社会的。我一定要加倍努力,以优异的成绩向大学门槛发起冲击!

<> 冲刺的时刻又到来了。在19897月的高考中,我不负父母和老师的厚望,以513的高分名列全县文科第五名,这不仅超了本科线29分,而且超出重点线19分。为了能确保录取,同时考虑到自己身体残疾的因素,我在填报志愿时,极其谨慎,在重点栏里仅填了一所名不出众的院校,而在本科栏里也只填了省内一所普通的非师范院校。在焦急的等待中,我并没有迎来自己所填报的任何一所高校,一种不祥之感涌上心头,我担心,三年前的遭遇是否会再次重演?在煎熬中度过了近两个月时间,没有接到我所填报的任何一所高校的通知书,而是十分奇怪地接到了安庆师院历史系的录取通知书。后来我才知道,我所填报的那些学校全都巧妙地遵守了《在高校招生中禁止歧视残疾考生的规定》,一律在“退档原因”一栏中盖上“名额已满”的印章。而安庆师院在这种情况下,对我没有任何歧视,毅然将我录取,从而圆了我的大学梦。直到今天,单凭这一点,我对安庆师院依然有着深厚的感激之情。

<>


<>王生怀

经常挪动自己

11988年,从安庆师院历史系专科毕业的我和所有的有志青年一样,怀着一颗回报家乡父老乡亲养育之恩的赤诚之心返回家乡,一干就是整整五个春秋。

<> 当年的家乡仍然落后,我所在的三祝中学更是如此。我住的是一间破旧低矮的小瓦房,晚上只要一熄灯,就老鼠成群,以致没有办法安置蚊帐。因为蚊帐一安,就限制了老鼠的活动空间,老鼠非给你咬破不可。更为恶劣的是每当外面下雨下雪之时,屋里非下小雨小雪不可。为了减少房间潮湿,掘土垫沙,居然挖出了棺材板;冬天没菜吃,就用筷子沾着烧熟的菜油凑合着。环境虽然如此,但工作热情丝毫不受影响。想想铁人王进喜,就会感到自己并不比他逊色多少。

<> 当时学校最缺的是英语老师,其次才是历史、音乐。我毅然接下了英语这门课程的教学,而且还自告奋勇地承担起历史、音乐两门课的教学,以致于我几乎成了全校9个班级所有学生的授课老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因教学成绩突出,不仅受到学生家长的好评、同事们的尊重、领导的表扬,而且还多次获奖。

<> 作为中学老师,我通过辛勤工作,证明自己不仅是合格的,而且很优秀。但事情往往是“你胜任的岗位并不一定是你最终的岗位。”我认为我在中学任教不是我未来的定位,而仅仅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站,因此我婉拒担任校领导这一职位,在抓好教学的同时,刻苦自学,于是在1993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师从徐万民教授。

<>

<> 2.燕园的生活得益于北大校风的熏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首先,不仅成功地完成了学业,而且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进步,如先后获“中国韩国学研究奖”、“第三届世川良一优秀青年奖”、“北大五四学术论文奖”等。

<> 其次,积极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除担任系学生干部、校学生干部之外,还参加了校研究生会主席(兼全国学联主席)的竞选,虽然遇到挫折,但收获还是很大的;另外还获得“北京大学十佳歌手”奖,当然也获得“ 北大优秀学生干部”称号。

<> 再次,作为北大学子,一方面关注北大的发展,为此倡导并参与创办了《北京大学就业指导报》;另一方面,密切关注祖国的统一大业,于是创立了“北京大学台湾研究会”。

<> 最后,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1995年上半年,应深圳超顺集团公司的邀请,组织北大、清华、中央党校等30位硕士、博士赴该公司从事暑期社会实践,并兼任该公司的高级管理职位,为该公司的经营管理迈上一个新台阶作出了贡献。该公司为了表示感谢,一次性捐赠给北大团委15万元人民币(因这次实践,我撰写了一篇文章《奋斗着的是幸福的》,载于《当代企业》杂志1995年第10期)。

<> 总之,燕园生活,收获良多。1996年硕士毕业,我选择了安徽省委党校。我舍不得离开安徽这片热土,这块哺育我的土地。

<>

<> 3.从高校进入党校,而且进党校学习,不仅学习的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与之朝夕相处的同学的成份也发生了变化。我被安排在第22期县处级干部班。我对党校的教学内容并不大感兴趣,但我与这些同学相处所获得的信息却仍令我记忆犹新棗我认为这些党员干部都是扎实工作的典范,都是从国家建设的第一线成长起来的精华棗我的室友就是把整个青春献给青藏高原的团职转业军人、现任毫州市人大副主任赵怀兴同志,同班的还有从老山前线枪林弹雨中冲杀过来的团职转业军人、现任舒城县委副书记的曾家友同志以及在机关默默奉献数十年的孙伯耀同志等等。这些同志为党为国的献身精神及其所形成的人格魅力是我这次进党校学习所得到的最大收获。

<>

<> 4.党校学习刚一结束,我就应组织上的派遣赴国家级贫困县棗安徽省太湖县,从事扶贫支教工作。这项工作是项挑战性的工作,它不仅要求我们做工作,而且还有时间的限制,必须在1998年通过省政府的验收,以便完成国务院下达给安徽省的指标。这就要求我们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来打攻坚战。太湖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它当作县里的战略任务来抓。我们共同制定了“宏观协调,重点攻坚、蹲点负责、以点带面”的方针策略。通过多方面的努力,1998年,太湖县如期达标。为此,我为我们省委党校赢得了“扶贫支教先进单位”光荣称号,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

<> 总结扶贫支教的经验再次得出结论棗扎实工作是干出成绩的重要条件。

<>

<> 5.回到党校工作,站稳党校的讲台,回顾起来还得益于我于1995年在北大创立的“台湾研究会”。国家版图的统一是我们国家重要的战略目标之一,作为党政干部如果对“台湾问题”没有一个宏观的了解,那将是一个缺陷,于是我毅然地开设了“我国海峡两岸关系的回顾与展望”这一专题。试讲获得成功,初讲获得好评,于是“台湾问题”就成了我目前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 至目前为止,我已先后在省委党校等10多家单位作过该专题的报告,同时我的“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轨迹”课题已被列为省委党校的校级科研课题。基于对台湾问题的研究,199812月我被选派参加“安徽省对台工作会议”,参与制定安徽省对台湾工作的规划;1999年,我的一篇论文《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棗五十年回顾与展望》入选全国党校系统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理论研讨会(该文载于《理论建设》1999年第5期);不久前又承担了省级课题《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创造性运用》中的“努力促进国家稳定和统一的生动实践”这一部分。

<>

<> 6.来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有多方面的思考,第一是自己多年从事历史学科的学习与研究,希望通过做博士论文来进行一次总结;再则,跨世纪的新老交替,需要我们跨世纪的年轻人进行再积累。作为年轻人,只有不断地充实自我、完善自我,才能在未来竞争中把握机遇,从而更好地为党、为国家、为人民服务,以而更充分地实现作为单个人的社会价值。

<> 我在南大读的是在职博士,仍然是历史系,师从张宪文教授,研究方向是中国现代化。当然也参与台湾研究所的学习、研究与对台交流。因此在读博士期间学习和研究的任务是十分繁重的。

<> 南大的学风虽然与北大有较大的不同,但这里与北大一样有大量的第一流的老师。在他们的教诲下,相信数年的博士生活将是不同于北大的另一番天地。

<>

<> 在当时,我是以全校文科第一的成绩进入了安庆师院历史系。我曾为自己未能进入理想的学校和专业而苦闷、彷徨过,也曾怨恨这世道的不公,但最终我还是安下心来,投入到自己的学习之中。四年中,尽管学校条件不是很好,但系里的老师们对学生却非常好,他们教我们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立足于社会。在他们的教导下,我不仅发奋学习,而且投入系里和学校的各项活动之中。

<> 大学期间,我的学习成绩在班级始终保持在领先地位,但因体育无成绩而无法获得“三好学生”称号,进而也无缘于各种奖学金。大三时,我通过了国家英语六级考试。随后,便确立了考研的目标。大学期间获得的奖励主要有:院优秀团员,院社会实践先进个人,院社会实践论文三等奖,院首届读书演讲比赛第一名。19926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四年的大学时光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我也逐渐走向成熟。在师院老师的辛勤教诲下,我不仅懂得了学习之道,而且领悟到许多做人的道理,而当时的许多老师,尤其是辅导员查昌国老师对于我们的谆谆教导,至今令我难以忘怀,他使我坚定了考研深造、立志成才的信心和决心,并一举取得成功。

<> 19939月,我考入南京大学历史系欧美研究中心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钱乘旦教授。南京大学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其教学、科研条件以及各种软硬件都是非常不错的。到了南大,我就进入了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尽情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尽管刚进来时,我的基础不是很好,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三年的努力,我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在科研方面,也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了几篇论文,并因此获得南京大学光华一等奖学金。

<> 随着对专业兴趣的加深,1996年获得硕士学位后,我选择了继续师从钱乘旦教授攻读博士学位的道路。尽管这预示着还要过几年清贫的校园生活,但我还是下定决心,一鼓作气,拿到最高学位。客观地说,读博的生涯是艰苦的,这不仅仅表现在清贫的生活上,更多地表现在所承受的压力上:在短短的三年间,不仅要修完几门专业课和公共课,而且在科研方面,除了要完成十万字以上的一篇博士论文以外,还要在国内的核心期刊上至少发表三篇学术论文。在攻博期间,我确立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棗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因为这一课题不仅是我的兴趣所在,而且我觉得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因此在这一段时间内我所发表的学术成果中,大部分是关于这一研究方向的。19996月,我的博士论文《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社会问题棗若干国家个案的研究》以全票获得通过,半年后作为国家课题的结题成果以专著形式出版,一年以后被评为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并送交国家教育部参加“2001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活动。此外,在这三年间,我合作出版专著两部,发表论文十余篇,获得南京大学世川良一一等奖学金。

<> 19997月,我获得博士学位,并留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欧美研究中心从事世界史专业与科研工作,同时兼任世界史专业研究生辅导员和党支部书记。开设课程主要有《世界现代史(19171954)》、《专业英语》、《外国史学理论》、《世界政治经济与国家关系》、《世界史专题》、《现代化研究入门》等。

 

马自毛

我和我的校友们

<>

<>东至县大渡口中学座落在东至县大渡口镇,与安庆市一水之隔。几年来,渡中人团结奋进,逐渐扭转日趋滑坡的混乱状态,并把学校建设成为全区示范中学。《安徽日报》、《安徽教育报》、安徽电视台等十几家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市(地)县有关部门还分别授予大渡口中学“校园管理先进单位”、“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全民健身运动先进单位”、“文明单位”和“安全文明校园”等光荣称号。

<> 大渡口中学共有安庆师范学院毕业生22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7人,单位主要负责人(校长)1人,中层干部2人,班主任7人。22人中绝大部分是统一分配,专业全部对口,基本上从事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大都在教学、管理第一线起骨干作用。

<>

<> 1.大渡口中学的我院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出较高的思想觉悟和较好的政治素质,能积极主动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在重大政治事件面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明辨是非;思想品德较好,具有高尚的情操。能勤勤恳恳地投入工作,且能以一位人民教师的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法纪观念较强,遵守党的方针、路线和各种规章制度。据调查,81%的毕业生在三个月内能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并能够胜任工作且尚有余力。毕业生能胜任及尚有余力的主要原因,有70%的毕业生认为是大学教育的结果,职后培训或自学及其它占30%左右,这说明我院毕业生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适应能力是与这些人在大学期间所受的教育分不开的,而大渡口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我院数学系86届毕业生马自毛则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代表。

<> 19937月,甫过而立之年的马自毛由东至一中的一名普通教师调任大渡口中学的校长后,经过较为全面的调查研究,提出了“环境为突破口,德育为主旋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实施目标管理,定岗定责,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奖优罚劣,使全校上下形成了积极、开拓、争先的工作局面。接着,马自毛校长又牵头起草了《大渡口中学德育工作实施意见》,从整体上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了改革设计和探索,逐步形成了“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的多层次、多功能、多渠道的德育工作新格局,并根据学生特点提出了“激情、明理、导行”的教育思路。他经常勉励学生“你们出生时就有的潜能比达芬奇使用过的还要大得多”(格伦曼语),以此促进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鞠躬尽力显风流,渡中崛起的背后凝聚了马自毛校长无数的辛酸和汗水。他也因此先后荣获省“德育优秀工作者”、市“教育宣传先进工作者”和县“社会治安先进个人”等称号。

<>

<> 2.在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果上,东至县大渡口中学在东至县乃至整个池州市(原地区)都是赫赫有名的,每年都有学生考取北大、清华、复旦、南大等名牌高校,每年的各类考试在东至县、池州市都名列前茅。例如马自毛校长抓管理不忘教学,所带高三毕业班学生数学成绩连续五年名列全区第一,1名学生获安徽省竞赛二等奖 ;物理系92届毕业生朱仁斌老师所带高三毕业班高考物理平均分1996年为全市普高第一;化学系92届毕业生唐文武老师所带班级1998年高考化学平均成绩居池州市第一名;历史系87届毕业生余永龙所带班级从1990年以来一直居于全县前茅;政教系88届毕业生王昌珍、化学系87届张树斌等老师所教的学科在全市同类学校中均居首位。几年来,大渡口中学有3位同学获池州市高考文、理科状元……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是学生刻苦学习的结果,更是老师辛勤汗水的结晶,同时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院毕业生的教学能力之强、教学成果之显著。

<> 在搞好教学的同时,马自毛校长还特别注重倡导教师加强科研,渡中在全市中学中较早地设立了教研室,教师们积极从事教学科研活动,努力探讨中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科的教授方法,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以科研促教学。近几年来,渡中的我院毕业生科研成果喜人,在地市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很多,如马自毛校长率先垂范,近年来发表科研论文5篇,政治经济系(原政教系)88届毕业生王昌珍在地市级以上刊物发表了《思想政治课必须坚持三个面向》、《融哲理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之中》等10余篇论文;历史系87届毕业生余永龙发表了《历史教学中必须重视材料处理能力的培养》等4篇论文等。这充分表明我院毕业生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体现出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好学精神。

<> 正如马自毛所说,在整个池州市,从实际情况来看,安庆师院毕业生在各校教学一线人数多、骨干多、质量好、影响力较大。安庆师院毕业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扎实,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教学,自学能力、研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本职工作能力等都较强。

<>

<> 3.安庆师院的毕业生在大渡口中学得到了学校师生、当地群众的交口赞誉。在搞好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我院毕业生在工作中还注重自身特长的发挥,教书不忘育人。如马自毛从一名普通的教师走上学校领导岗位,使大渡口中学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渡口中学团委书记金成道,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与特长,大量撰写文章,现任华中师大《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通讯员等。其他毕业生也都努力工作,教学及其他成绩较为显著。“尽己所能,宣传安庆师院”、“努力以自己的行动为母校争光”成为他们共同的心声。

<>

<> (陈世庆 戴卫义采写)

版权所有:安庆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 联系地址:安徽省安庆市集贤北路1318号安庆师范大学龙山校区行政楼北6楼617 联系电话:0556-5300567